百度搜索 | 谷歌搜索 
首页 | 小说 | 随笔 | 散文 | 诗歌 | 推荐 | 文集 | 留言板
 您的位置>>小桥·流水·人家>>随笔>>谈学术平民化与学术庸俗化
谈学术平民化与学术庸俗化
文 / gjch 2006/8/13 18:29:12 发表| 已被阅读过 1036 次| 评论9
    近些天来,随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节目的播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褒贬不一。有的粉丝热情追捧,称自己为“意粉”或“乙醚”,更有甚者,女粉丝竟以身相许,有的学者则发出不同的声音,口诛笔伐,反对易中天先生的讲学方式,声称易法乃把历史庸俗化、娱乐化,还有的观众则模棱两可,为中间派。笔者思之再三,认为这涉及到一个学术的门槛与学术传播的问题,这也是我想谈的“学术平民化”与“学术庸俗化”的关系。
    笔者非常喜欢“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它确实是一个收视率高且相当不错的节目。它不仅给学者提供了一个传播学术、弘扬文化的平台,还给观众奉献了丰富的听觉大餐。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往昔,在我们的理解中,学者们总是陶醉于蜗居书舍之中,遨游学海,驰骋思想,远离尘嚣,怡然自乐。仿佛学者们便是那些“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诵千年经”的僧人,超然物外,冥然说佛。现在,通过百家讲坛,我们领略了学者们的另一种风采,口若悬河,势如奔马,举手投足间一种大家姿态,一颦一笑中一股燕赵侠风。原来公众所理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病态感一扫而空,换上的是知识分子关心国运民生,悲天悯人的面孔i。正基于此,“百家讲坛”可谓是思想交锋的圣坛,学术争鸣的园地。同时作为中央电视台的金牌栏目,观众瞩目的焦点,引来置疑学者讲学方式的不同声音,实属正常。
    首先,“百家讲坛”作为收视率很高的栏目,汇集了当今众多知名学者,吸引了全国数以万计的观众,学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对观众产生很大影响,甚至造成某些误导,包括有意识的和潜意识的。尽管学者们都会声明自己的成果仅是一家之言,不一定是主流观点。虽如此,也势必会对观众对学者们所言产生某些印象。即使再去仔细探考,也势必对观众的独立思维产生某些诱导,自然不自然地往学者所言上靠。尤其是历史,由于历史本身不可恢复与还原的特点,因此所有的历史都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主观色彩,沾染上讲演者的感情判断。举个例子,《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便有很大分歧。作为史学家的陈寿与作为文学家的罗贯中受自己思想的支配,从个人需要出发,写自己心中的曹操。尽管他们或有崇高的史德,或有正直的胸襟。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个人收集的材料的差异,即使有巨大反差,也不应以之怪。所以易中天先生倡导的“学术平民化”与言语上的现代化,对普及历史知识,丰富文化生活,还是很有裨益的。
    其次,易中天先生某些言语上的放纵不等于被斥责的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只能当作幽默或是调侃,一笑了之。从易中天先生的著作与讲演来看,先生的治学态度是相当严谨的,再加上幽默诙谐的语言,翩翩君子的举止,能赢得观众的青睐也不难理解。至于易中天先生把历史庸俗化,当儿戏的说法,更是钻了牛角尖。的确,学术是很神圣的,学术史有门槛界定的,不是任何人都能搞学术研究。学术应该时刻流露着一种精神贵族的气质,一种以德服人的胸襟,而不是一股颐指气使的孤傲,一份睥睨视人的清高。它的高贵之处就在于杜绝那些为财奔波的贾人,为利忙碌的政客,为空固守的释家,就在于它不阿附权贵,不追逐潮流,不畏流言,不惧中伤,就在于关注国运民生,关注人类前途。当然,它并不拒绝公众参与,不排斥争论探讨。相反,它因人气而得以传播,因争论而充满活力。而且,它赞成学术传播的平民化,欢迎学术研究的多样化。于是,渴望人气的学术传播与追求效益的中央电视台一拍即合,共同打造了“百家讲坛”这块央视品牌。
    再次,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观众。既然,学术的门槛不能人为降低,而学术传播又要求平民化,于是问题便产生了:由于学者们与普通民众文化水平与学术素养的天然差距,如何才能让公众非常自然且容易地分享自己的学术成果?解答这一难题,便要求学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书籍、报刊,现代的电视、网络。尤其是电视,可以称得上是受众最多的媒介。于是,“百家讲坛”便成了相当不错的学术传播渠道。但是,上了“百家讲坛”,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如何在娱乐、综艺节目满天飞的电视节目包围中站稳脚跟,如何在同类栏目中赢得更高的收视率,如何让观众很容易地明白自己的观点等一系列问题还困扰着学者们。也许这正是堪称“学术超男”的易中天教授的魅力吧!评书式的讲演形式,搞笑意味甚浓的诙谐语言,略带蛮腔的音质,儒雅洒脱的举止,再加上厦门大学名嘴教授的头衔。易中天先生把“天时地利人和”占了个大满贯。这些又以“易派”语言更为出色。不管玩弄学识,还是恶搞幽默(姑且按置疑者的看法说吧),他都游刃有余。在这种所谓“娱乐化”的“历史恶搞”中,易中天先生完成了传道授业解惑,观众们也大饱耳福口服心服。笔者认为,其实这种被恶称为“娱乐历史”的方式,正是一种生动活泼的学术传播形式。为什么学术就必须居高临下,以先知者的姿态,摆起面孔,古板地说教呢?为什么学术就不能以一份平民心态面对观众,面对历史呢?为什么学术就不能惠及民间而被束之高阁呢?故作清高的嘴脸,装腔作势的姿态,只能让公众嗤之以鼻,让历史白眼相对!所以,易中天先生明智地选择了以平民心态讲述历史,以平等身份面对观众!综上分析,学术的平民化并不等于学术的庸俗化,学术门槛的界定与学术传播的限制也并不能成为阻挡弘扬学术的永久羁绊!
    的确,研究学术之日呢应该始终保持宁静淡泊的心态,忍受寂寞与孤独,恪守良知与责任。但是,宁静淡泊并不是与世隔绝,寂寞孤独也不是冷漠麻木,学者还要恪守自己的学术良知与社会责任感,使自己的学术成果如同雨露,在它的滋润下盛开出美丽的公众之花!因此,学术传播的平民化问题亟待解决。现阶段,探索生动活泼的学术传播方式才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学术的门槛界定与学术的传播限制一直是学术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易中天先生的《品读三国》,可以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益尝试!至于引发“学术平民化”与“学术庸俗化”的争论也不足为怪,这正是学术研究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学术正是在争论中永葆青春,在服务公众时体现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听见五四时思想碰撞的声音,看到讲坛上智慧角逐的身影!只有这样,学术才能不断发展,实现存在的意义!
***************************************************************
《谈学术平民化与学术庸俗化》相关评论 共9

网友:云且留住(lch0926@hotmail.com)来自: At:2006/8/14 9:42:36
主题: 同感
我也很喜欢易教授的讲座,诙谐幽默,深入浅出之中,让人增长了不少知识.



网友:gjch(shshzhgu@163.com)来自: At:2006/8/14 9:35:55
主题: 回复
易中天教授的讲座确实很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赢得大家的好评也在情理之中。期待默默早一日献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网友:默默(lunnar@126.com)来自: At:2006/8/13 20:23:23
主题: !
精辟!还没来得及写呢,先生已侃侃而谈,默默喜欢易教授的课,只要他一讲,我不干别的活先听讲.




页数: 上一页 [1][2]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章丘小桥原创文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wenxue.zqb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0044号 鲁公网安备 37018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