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熟
|
文 / 秋一江
2007/3/26 9:35:02 发表| 已被阅读过 557 次| 评论15篇
|
 |
一
新年的鞭炮声已经远去,罗圈酒也渐渐进入尾声。收拾完浪籍的杯盘,他一下子躺进自家的沙发里,打开电视,也不管是什么节目,就那么可有可无地看着。然后点上一支烟,看着烟雾在空中慢慢扩散、消失。唉!他轻轻叹了口气。人说三十而立,可我已经三十多了!想想这几年,一天到晚靠在办公室里,家里一点都照顾不上!为了给领导赶材料,我没日没夜地写啊写,连头发都日渐稀疏了!可到了考察干部的时候,好事却总是与我无缘。领导还是既鼓励又鞭策:“小辛啊,你还年轻,好好干,争取早日成熟起来!”。老天爷,还要到什么时候才算是成熟啊!想着,想着,他不觉愤愤然起来!
“辛主任,在家干什么?”进来的是民政助理老高,别看老高年纪偏大,职务偏低,他可是乡机关的元老重臣啊,主要领导也得敬他三分。元老来访,小辛自然不敢怠慢,慌忙起身倒茶、敬烟。“别忙活了,来,杀你两盘。”老高和小辛关系一向很好,老高有事没事地总喜欢找小辛杀几盘。棋子摆上了,几个回合下来,小辛已经损兵折将,只好缴械投降。“你今天是怎么了?没精打采的!昨晚加班了吗?”老高调侃道。“哪还有那些闲精神?这大新正月,东家喝了西家喝,我家里也招待了十几桌,确实累啊!”“我看呐,你是心里累。”老高盯了他一眼。他的目光好锐利,象把整个人都看透了一样。“不瞒老兄,我是身心俱疲啊!”小辛苦笑了一下,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助和无奈。
“我能理解你,老弟。今年也30好几了吧,该是出人头地的时候了。今年年底,乡党委政府又要换届了,得抓住机遇啊。俗话说,城里有人好做官。我知道你城里没有人,你要有,早就提拔了。所以啊,上层路线你是走不通的,只能走下层路线。”“小弟愚笨,老兄可要多加指点啊!”辛主任一脸的虔诚。“当今乡长你知道吧,我和他在一起工作了十几年,他有几斤几两我不清楚吗?你看人家这几年,从企改办主任升为党委委员、副乡长、副书记,乡长。一路青云直上啊。他靠的是什么?很简单,就一个字‘送’。现在企改办都成空壳了。谁管?再说计生办小吕,才初中毕业,她何德何能?上次换届却当上了党委委员。人家是占尽了天时地利啊!在上头,她和市委组织部长的妹妹攀上了亲戚;在乡里,他老公是单位负责人,给她拉了一大批选票;在老家,她父亲是一个富裕村的支部书记,有雄厚的财力支持。人家是又有关系又有钱,不提拔她提拔谁?没听说过吗?‘不跑不送,降级使用;光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唉!看看这些事,有时候我也很气愤,那又能怎么样呢?人是财性,鸟是食性。你不送,好也不好;你送了,不好也好。”“我可没钱送啊!”小辛很是无奈。“不是我说你,老弟,你人是好人,就是太实在。你是办公室主任啊,整天迎来送往的,得学着灵活点儿,就你给党省那两个钱儿管屁用啊?就说到这儿吧,我要回家吃饭,再说我就成教唆犯了。哈哈!”
是啊,今年又是个换届年,错过了这个机会,年龄再大一点,后果难料啊……不想不要紧,越想越觉得时间紧迫,越想越坐不住了。他决定出去走动走动,联络一下感情,尤其是领导层,经常去聊一聊,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小辛和人大主席老史关系不错,延着一个晚上他来到老史的家里。老史年纪50多岁,对小辛就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既责备又疼爱:“老弟啊,也就是在家里,说两句你不愿意听的话。你整天拉着个脸,谁欠你的呀?伸手不打笑面人。你得学学人家李委员,见了谁都嘻嘻哈哈的,每次测评都是第一名。测评推荐看的是人缘,不是工作。工作干多干少不要紧,人际关系可是篇大文章啊!”听着老史的教诲,小辛不住地点头,连连称是。老史又嘱咐到:“老弟啊,记着千万不要得罪人,你得罪一个人,影响一大片啊。至于工作嘛,说得过去就行。领导都说看工作,那是在台上讲的,台下讲的却是私情。科员小姜,你是知道的,他是事业型的干部,工作很出色,领导经常在大会上表扬:‘我们提拔干部就要提拔小姜这样的同志。’结果怎么样呢?快40岁的人了,仍然是个科员。谁提拔你?我知道,你干了很多工作,出了很多力,可除了主要领导,其他人可不买你的帐!我知道你人品好,所以才跟你说了这么多,这些话是不能对外讲的,你明白就好。”
二
经过老同志的指点,小辛忽然觉得思维活跃起来,他开始深刻反思着自己的过去。九十年代初,他刚大学毕业来到乡机关工作,正赶上什么“经济大合唱”,当时有句口号叫“不会喝酒就不会工作”,实在是误导了一大批干部。他记得报纸上曾有一首小诗是描写乡镇干部的,至今记忆犹新:“上午漫天飞,中午端酒杯,下午早早归,晚上画乌龟。”这是当时乡镇干部的真实写照。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年幼无知的他,经常乱醉如泥,蓬头垢面,在机关里留下了不良的印象,多少年都抹之不去,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啊!从自身素质来讲,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不善交际,缺乏自信,金口难开。人家都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你却在那里正襟危坐、不拘言笑,老是板着一副革命面孔。在外人看来,你就是不和群、拿架子。曾经有个领导当面就批评过他:“你拿什么架子啊?机关里这么多领导还有你拿的架子吗?”唉!改变别人的思维那可比登天还难,要改就只能改变自己了。
在此后的日子里,小辛就象换了个人似的,一改往日的颓废和懒惰,每天一出门就堆上笑脸,表现得阳光灿烂。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外面,见了谁都亲热地打招呼。日子稍长,周围的气氛真的活跃了、宽松了,友好了。他本人也从有意识到无意识地改变了自己的心境和形象,心情开朗了许多,嘴也更加甜静了。办公室的工作,凡是与有投票权的人接触的事,他都事必躬亲。来电话他亲自接,联系工作他亲自跑,并唠唠家常,适时送上几句暖心的话。在以前,这都是交通员的工作,他懒得接电话,更懒得跟他们罗嗦。这也真难为了辛主任,他本是一个不善交际、不拘言笑的人,为了他心中的目标,不得不改变自己。这种脱胎换骨的恒心和毅力,连他老婆都惊叹不已。至于工作嘛,早就退居次要位置。需要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工作,都交给别人去做。比如起草领导报告、组织典型材料这些苦差事原本都是他的工作,现在都交给了通讯报道员。他可不愿在出力不讨好的工作上多费一点力气。
要尽快提升自己的形象,整天蹲在办公室里可不行。他打定主意,在机关、部门、农村三大板块都要多花费一些心思。 机关的支持率是相对固定的,活动过多,成效不大,影响不好,因此他只能紧紧依靠象闵副乡长、高主任这样的几个老同志,偶而施以小恩小惠,打牢这个基础;晚上经常和领导成员聚在一起撮撮麻将,打打扑克,增进彼此感情。在部门,他有事没事地就去坐一坐,很谦虚地请教和学习,这样很成功地获得了他们支持,有的负责人还表示关键时候一定给他争取更多的支持。这个乡的部门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团结和谐,部门负责人们经常坐在一起吃吃喝喝。无论工作有多忙,只要受到部门的邀请,他都准时赴约。由此,他结交了不少部门的朋友。在农村,只要乡里组织大的活动,他都积极参加,以此拉紧和农村干部的感情。这尽管超出了他的职责范围,也有人提出异议,但他仍然蹲在村里,对办公室的工作进行遥控指挥。
三
随着仲秋节的临近,处理关系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佳节之际,捎点东西东家西家的走走,属朋友间的礼尚往来。除了当事人心领神会之外,可谓神不知鬼不觉。
一天晚上,他先到门外转了一圈,看看外边没有人,便搬起早已准备好的DVD,快步来到党委一把手的家里。乡里的家属院都是平房,30多户机关干部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小辛和郑书记只是房前屋后的距离。在这里,任何一家的外门都是开放的,只要不到睡觉时间就没有人关门,谁家都可以随便进出。 因此他不声不响地就进了郑书记家的院子,只敲了敲屋门。见有人来,书记夫人忙把他迎进去:“哎呀,是辛主任啊,快屋里坐!怎么还捎些东西啊!”“唉,甭提了,”小辛放下箱子,“我前两天才买了一台,不想,我家老叔从外地回来又给我捎了一台,这东西又不好吃,搁着也是浪费,我知道你家里没有,你快使着吧。”书记夫人忍不住多瞄了几眼,高兴得合不拢嘴,可还是一再推辞:“别,别,老郑回来光不乐意!”。尽管这样说着,可东西还是留下了。回到家,小辛和老婆还担心呢,怕人家把东西给送回来!可是第二天上班见了面,郑书记除了交代工作上的事情,昨晚的事却只字未提,以后几天也没再提起,好象根本就没那回事。随后的几天,他又如法炮制,到两位副书家拜访了一下。至于他的用意,不用说,也不必说,大家都心知肚明。
后面就该动用一下自己手中的权利了,想想自己在这岗位上老老实实干了好几年,还没正儿八经地灵活一次呢。于是安排有关单位送来酒和鸡,给其他领导成员们一一送去。对谁都是那几句话:“快过节了,老兄平日里对我关照那么多,就算是兄弟一点心意吧。”见到东西,领导和夫人们自然是眉开眼笑,连连说好。 这关系处理就比不处理强,以往关系好的,会给你多说上几句好话;关系不好的,因为吃了你的东西,也就闭上了臭嘴。这效果很快就得到了验证。
他很庆幸自己计划周密、行动诡秘,虽然象作贼一样,躲躲闪闪,自己想想都觉得可笑,好在该处理的关系都成功地处理了。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如释重负。
四
十一月份的一天,市委组织部的会议通知下达了,第二天来该乡召开重要会议,《通知》只对会议时间和参加人员提出要求,不披露会议议题。在这样的时间,召开没有议题的会议,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干部考察会议。这标志着争夺选票的工作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机关里几个年轻同志都提起精神、踮起脚跟,来往穿梭于各个办公室之间,见了谁都满面笑容,亲热地打招呼,都想在这最后时刻给机关干部们留一个好印象。一时间,整个乡机关象过年一样热闹。小辛当然深知临阵磨枪的好处,少不了与亲信们密谋一番。在民政办公室,高助理当即拿起电话:“老尚,在家里吗?明天市委来考察干部,咱得推荐辛主任啊,千万别忘了,这是咱的铁哥们……”他一连通知了十几个与会人员,然后放下电话:“老弟放心,我敢保证,这些人一票也跑不了。”当天中午,闵副乡长在他分管工作区的支部书记酒席上,公开宣称:“辛主任年轻,有文凭,是乡机关里的一支笔,咱不推荐他,推荐谁?”小辛又亲自打电话把会议通知下达到各部门负责人,末了当然就是“多多支持”云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他在各片的骨干力量也迅速行动起来,互相通报情况、统一思想。
经过测评推荐,逐个谈话,考察组在乡里待了五天,考察终于结束了。对外讲,不反馈考察结果,只向市委组织部汇报,作为使用干部的依据,而对乡党委一把手却是个例外。在党委办公室的里屋,乡党委郑书记很亲热地对小辛说:“你这次考察的情况非常好,推荐票相当集中,领导干部的谈话也都对你很满意,作为乡党委也向组织部推荐了你,因为你已经成熟了。你就静候佳音吧!” 小辛心里感叹:以前我在工作上出了那么多力总是不成熟,今年没干什么,却成熟了……
很快,市委召开了干部集中谈话会议。小辛被提拔为该乡副乡长,同时被提拔的还有妇联主任小于,任党委委员。小辛很清楚,她和自己走着相同的路,也是来之不易啊!走出市委会议大厅,小辛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里畅快了许多。但尽多算是畅快,绝对不是兴奋。在谈话当晚的新班子聚会上,辛主任,不,现在该叫辛副乡长了,端着酒杯频频敬酒:“万分感谢各位领导的支持和厚爱!”但内心却充满了鄙视和不屑。呸!什么玩意儿!他心里狠狠地骂着。不过,他的脸上仍是满面笑容,对在座的各位领导极力恭维,一再致谢……
|
|
|
*************************************************************** |
网友:小楼春雨(xlcy668@eyou.com)来自: At:2007/4/5 10:10:03 |
主题: 不平 |
结果让人不平,这样的方法得逞只会助长歪风邪气。作者应安排个另外的结果------虽然与现实相背但仍该抵制 |
网友:秋一江(mingyue-139@163.com)来自: At:2007/3/31 17:19:54 |
主题: yujie |
问好yujie!现实就是这样令人无奈,区区小民只有积极适应的份儿,顺风使舵,才是上策。谢女士读评! |
网友:yujie (zsb_453@163.com)来自: At:2007/3/30 9:45:20 |
主题: hao |
真是好文章,细腻、真实又深刻,一句话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 |
|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