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 谷歌搜索 
首页 | 小说 | 随笔 | 散文 | 诗歌 | 推荐 | 文集 | 留言板
 您的位置>>小桥·流水·人家>>随笔>>读书偶得
读书偶得
文 / mh970307 2007/7/20 22:32:07 发表| 已被阅读过 422 次| 评论1

   卅年来,读书颇多,颇杂,从中受益匪浅,许多出处都已湮灭在了记忆里,或许当时有更多的感受,但时过境迁,时移事异,现在读来确是别一番滋味了,谨把读书的片言只语杂钞如下,与同道同好者共享。

  宋儒朱熹的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
中流自在行。

雨后山中蔓草荣,沿溪漫谷可怜生。寻常岂藉栽培力,自得天机自长成。

眼前乔木尽儿孙,曾见吴宫几度春。若使当时成大厦,亦应随例作灰尘。

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 和无寡,安无倾。”

白居易的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是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宋代大儒张载——横渠先生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为什么要出来做官,现代叫做公务员,现在公务员的观念和以前官的观念,的的确确两样,所以有时候拿现代的公务员比过去的官,我也认为大不妥当。过去一个读书人,十载寒窗,一旦考取了功名,那真有味道,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出来时还要鸣锣开道,老百姓还要回避,坐在轿子里比汽车舒服得多了。最小的官是典史,勉强等于现在县里的警察局长、监狱长,这是编制内的人。皂隶之类都不在编制内,由县令自己想办法在节余项下开支。以前一个县衙门里,编制外不过一二十人办事。像清朝康熙时代,全国官吏,上自宰相,下至地方小吏,只有一万七千人,而做了那么多事。这个问题我们今日还是值得研究的。那个时候,考取功名出来做官的,四万万人中只有一两万人,的确是很光荣。现在当然两样了,是公务员,替人服务了。但是大家还有一个毛病,把公务员与官的观念始终混在一起,如果这一点真正分开了,搞清楚了,那好办了。很遗憾的,几十年下来,这一点还没有搞清楚,以致产生了政治上、社会上很多纠纷。

“销磨百代英雄气,殿体诗书八股文。”

冯道曾经写过一首诗:“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聂夷中有一首《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


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


歌德有一句至理名言:“不管应惩罚人,还是关爱人,必定把人当人看

重读孔尚任的《桃花扇》,能无历史重演的感慨?请看这一段: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费认为,苏南出现的这些“新人新事绝非”是一种偶然。他这样解释理由:“西欧工业的发达,一股出自城市侵入农村的力量把农村作为工厂的猎地,农民变成工业发展的猎物。而中国的农民却发自一股自身内在的动力,驱使他们去接受工业。他们有力量冲破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早期的老框框,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去改变工业的性质,让工业发展来适应自己。”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各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秦韬玉咏贫女诗:“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所以当你的老板要求你做一名温顺的员工时,你要先看清楚他有没有这个资格对你提这么过分的要求—大多数情况下,这样要求下属的上司都不值得跟随,值得跟随的上司不会这么要求你,他懂得尊重你并且激励你,他给你创造平台,给你提供机会,让你在工作中获得提升并自我实现—他让你尝到作为团队一员的快乐,他用自己的人格和前景将你和你的同事凝聚在一起—使工作不仅成为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而且还使你体会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你也许真的能够成为畅销书里宣扬的那种员工,因为你不需要任何借口,在一个相信你的企业中,你做一样事与不做一样事,需要借口吗?

梁希森,山东省乐陵市黄夹镇梁锥村人,这个只认识200个汉字的“富人”,执著地做着自己的“乌托邦”试验。 
    没有人怀疑梁希森的商业头脑:一个没上过一天学的人,竟然从集中了中国众多优秀大脑的北京赚回了十几个亿;没有什么文化,反而使他少了很多的羁绊,多了一股韧劲儿:几乎所有人都反对,他还是把“农村改造计划”搞得有声有色;他还有一股牛劲儿:你们村子不让改造,我就在你的身边搞,让你看着眼谗去。 
    同时,梁希森也是孤独的:公司的属下站在经商就为赚钱的角度,不看好他的农村改造计划,甚至想把企业“装个轱辘推走”;农民也怀疑他另有所图,反正不是图利就是图名。他自己也困惑:自己的钱掏出去做好事,还要被人怀疑动机不纯。 
    我生于农村,所以很能理解村民对梁希森的复杂感情:被“改造”后住别墅、拿工资,“比城里人还像城里人”,看着肯定让人眼馋。但这是有代价的,要拿自己的命根子──土地来“交换”。不习惯楼上楼下,没有地方养猪养牛了,这些生活习惯的东西还是表面的,最重要的是没有了脚踩黄土的塌实劲儿,一旦企业倒闭了,靠什么吃饭? 
    村民当“城里人”当得心里没底,背后还有一层原因,就是所有这一切好像都是梁希森这个“有钱人”给的,而不是政府给的。即使手里拿着合法的合同,心里也不塌实,农民还是更信政府的红戳。 
    一切全靠企业家的自觉自发,还要做得有声有色,梁希森的试验还太个案。既然农业产业化、农民变工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必由之路,民营企业家也有这样的愿望和能力,而且政府官员也证实这些做法没有违法的地方,那么作为政策的制定者,相关政府部门为什么不能做些什么,而总是做后知后觉者呢? 
    梁希森走村串户找村民谈心,奖给村民奥拓车,还组织村民到北京参观,无非是想得到大伙儿的理解;他很在意领导的评价,把墙空出来等“大领导”题词,也无非是想获得一个“名分”。 
    如果政府出台了政策,鼓励他们去做,同时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哪些是违法的不能做。那么,企业家到农村创业,就不再一辈辈都要当“开山者”,也少了一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农民靠政策致富,也富得心安理得。这时候,“改造农村计划”才算真正闯出了一条出路。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做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需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的“28个字”的内涵是全面的,也是重点很突出的。这“28个字”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前面20个字阐述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后边的8个字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概括起来,和谐社会无非就是这两大方面。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外”。內外之间互相渗透,不仅是内部和谐了,而且与外部也和谐了。


[詠蛙] (李世民)
獨坐井邊如虎形 
柳姻樹下養心精 
春來唯君先開口 
卻無魚鱉敢作聲

無題] (李世民)
大河東流去 
千古盡淘沙 
載舟亦覆舟 
興亡幾人察

《群鹤咏》(萧道成) 

八风舞遥翮, 
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 
为君苑中禽。

赠逸民诗 (萧衍)

晨朝已失, 
桑榆复过。 
漏有去箭, 
流无还波。

宴秦孝王于并州作 (杨坚)
红颜讵己? 
玉貌须臾; 
一朝花落, 
白发难除。 
明年后岁, 
谁有谁无?

咏新竹(李昪)
栖凤枝梢犹软弱, 
化龙形状已依稀。


***************************************************************
《读书偶得》相关评论 共1

网友:林(tenuan@163.com)来自: At:2007/7/21 22:42:46
主题: 问好先生
书中不止有黄金屋,书中不止有颜如玉……这是清尘读完先生文章的感觉。




页数: [1]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章丘小桥原创文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wenxue.zqb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0044号 鲁公网安备 37018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