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 谷歌搜索 
首页 | 小说 | 随笔 | 散文 | 诗歌 | 推荐 | 文集 | 留言板
 您的位置>>小桥·流水·人家>>散文>>走进章丘古城
走进章丘古城
文 / 默默 2008/1/9 11:25:24 发表| 已被阅读过 409 次| 评论8
    沿泉城济南东北蛇行百余华里,便来到章丘古城。章丘古城乃章丘旧县衙所在地,亦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驰名中外的章丘大葱便盛产于此,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分外敬重的恩师高亦吾先生就出生在这里。
    一山 一河 一座桥
    古城周围,有一山、一河、一座桥。山为女郎山,是从北京向南的华北平原上第一座山。山虽不高,既没有泰山的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也没有华山的险峻峭拔,然则绵亘数里,纯朴俊朗又和蔼。山上有三阳洞,三皇庙、碧霞元君祠等庙宇。早在明清时代,章丘县一年一度的山会就在这里举行,庙会开始,鼓乐齐鸣,仪仗前导,僧道奏乐,诵经接驾,迎神至庙。方圆百余里的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云集此处,进行市贸交易。服装、鞋帽、农具、各种小吃、玩具等应有尽有。卖糖葫芦的、卖欢喜团子的,卖烤地瓜的、卖茶水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耍杂的,叫唱的,演戏的,热闹异常。那时,天还不亮,就听到嗒嗒嗒的马车声和木轮车的吱悠声,山路上车水马龙,那场面,绝不亚于今天的千佛山庙会。山上的三阳洞,原有清冽可口的泉水从中溢出,饮之顿感浑身舒畅,头脑清爽,被人们奉为神水,传说此洞直通距此处十余华里的长白山,是先人们为躲避战乱而在两山之间开凿的通道。章丘古城为历代县政府所在地,所以山上多有历朝官员古冢,内葬有各种兵器、服饰、文物等,最早的是发掘的战国时期的文物。章丘,就是源于西汉太守章亥之女溺死绣江河葬此而名。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此山莫不吟诗作赋,借景抒情。清康熙三十五年,已经五十七岁的蒲松龄专程来章丘游女郎山,曾写诗两首,其一曰:“当年曾此葬双环,骚客凭临泪色斑。连翠飘摇青郭外,小坟杂沓乱云间。秋郊罗袜迷榛梗,月夜霜风冷佩环。旧迹不知何处是,于今空说女郎山。”如今,这座山经过历史的风化,只留下了残垣断壁诉说着她的沧桑,勤劳的古城人民不断改造,让她焕发了新的生机。
    河,为绣江河,绕城北去,源头为百脉泉。百脉诸泉北流,在下游的金盘村与西巴漏河汇集而成绣江河,蜿蜒曲折三十多公里注入小清河。章丘八大景之一的“绣江春涨水流声”说的就是春日渐暖,积雪融化,河水上涨,拍岸起浪,发出的声响之情景,尤其是过去沿河而置的水磨被水冲击后发出的轰鸣,在万籁俱寂的春江月夜中更是声传数里,不绝于耳。章丘知县钟运泰曾有“一天春卷千堆雪,三月晴轰两岸雷”之名句。古人从绣江河的上游引水入城,绕内城一周形成护城河,河内鱼翔浅底,碧波荡漾,荷花绽放,清香袅袅。公元一二三五年秋天,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只身来章丘游览绣江,曾有诗云:“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
    桥,为东关大桥,架于绣江河上,又称绣江大桥,此处不仅为望河之佳地,更是连接古城内外的咽喉要道,此桥始建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在古城人的眼中,它可与隋朝李春设计的赵州桥齐名。整座桥由九个立方洞组成,桥身和桥面全由四五吨重的巨型石块组成,在那没有现代化设备的年代,要建造这样一座坚固无比的石桥真是一个奇迹,传说是碧霞元君派一罗汉前来帮助人们修筑的。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九九六年,镇政府重又改建成拱桥,如一长虹卧于河上。
    古城  城门  书院  寺庙
   章丘城有内外城之分,内城由横越东西和纵贯南北的两条主干道分为东北隅、东南隅、西北隅和西南隅,周围有八九米高、三四米宽砖石垒砌的城墙,外城为东关、西关、南关和北关,周围有泥土累筑的围墙,高八米之余,宽三米之右,上面可供人行走,墙上部设有一个个射口,可供打仗作战之用。今天如果你来这里,还可看到断壁上留下的累累弹痕。
    古代的县城,一般设四门,而章丘城因设有内外各四门,共八个城门,且都有一个文雅有致、隽永亮丽、意味深长的名字。东门外曰“承青”,内曰“绣江”,西门外曰“道济”,内曰“锦川”;南门外曰“长春”,内曰“明秀”;北门外曰“永定”,内曰“清平”。每个门的名字都有其文化内涵,如东外门“承青”,西外门“道济”展现的是章丘的大地理环境,意为章丘古城东可承接来自青州的蔚然紫气,西则有通衢大道直达郡城济南;南外门“长泰”和北外门“永定”是期盼国家长和久泰,社会永远安定吉祥之意,内门的含意则与古代乡政区划有关。
    书院起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明清最盛,在中国教育史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明代著名的东林书院中顾宪成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至今日,对我们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章丘的书院,最早可上溯到宋初,明代嘉靖年间,大文学家、戏曲家李开先曾在古城西南创办了“中麓书院”亲任院长并执教。清代城内著名的书院有“阳丘书院”,“绣江书院”。宗教文化的发展也体现了古城历史文化的悠久,绣江大桥以东著名的绣江寺,女郎山三阳洞侧的三清殿,碧霞元君祠,三皇庙,八蜡庙,城西南的文庙等都足以见证这座古城千年的风雨沧桑。
   《清明上河图》与古城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表现了北宋都城汴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俗人情,它之所以在我国艺术长廊中占重要地位,不仅是因为作者的描绘精到,惟妙惟肖,更是深入细致地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和人际关系等。展卷看来,愈发让我感到身临其境景。图中所表现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了章丘城古老的历史风貌。请看第一卷,市郊景象,河对岸那掩映在林间的农舍,那初绿的麦田,阡陌纵横的道路,赶集的人们和驮运货物的骡马,不是古城外的东锦乡吗?那条河不是源出百脉泉的绣江河吗?听,她正绕着古城唱着欢快的歌呢!再看第二部分,那座通往城邑的拱桥上,赶集的人们正从上面穿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这不就是那座绣江大桥吗?瞧,河两岸古柳参差,烟雾迷蒙,河中船只来往穿梭,好一派大好风光!曾引得多少文人墨客来此观赏绣江之美景,吟咏过无数佳词妙句。继续展卷往下看,穿越巍峨的城门楼,便来到了古城最繁华的街市。依稀记得儿时的小伙伴们在城门楼和围墙的外门断垣爬上爬下的情景,还有东关大街的石板路,宅第店铺,酒楼茶肆,幡旗市招,青灰色的小瓦翘檐的古老建筑,裹着头巾穿着长衫的男女,拿着糖葫芦的小孩,叫卖的,还价的,骑马的,乘轿的,摩肩接踵,那热闹场面,简直就是《清明上河图》原版。穿过十字路口,再往前行,是汴京的皇宫重地,还是章丘县衙重地?画面戛然而止,让人浮想联翩。正因为章丘古城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才钟灵毓秀,才人辈出。元初名臣,著名散曲家刘敏中就是古城南郊的西皋村人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分外敬重的恩师高亦吾先生,也出生在这座古城。
    大葱 烤肉美名扬
    我们知道北京的烤鸭全国闻名,但是,如果没有章丘大葱为伴侣就会暗然失味。章丘大葱历来以葱白高,脆嫩甘甜倍受人们青睐,每年一度的全国葱王评选,必会名落章丘古城,因古城现为绣惠镇政府所在地,故有“章丘大葱,绣惠正宗”之美誉。那么缘何每年的葱王出自这里,这与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山水风情有关。传说当年人们怠慢玉帝,人间瘟疫肆虐,王母药圃里的葱女不忍世人备受煎熬,偷偷来到人间送药以救于民,不料玉帝知,大怒,命火公雷神击之,遂分崩离析,遍布女郎山下的田野,从此女郎山下一片郁郁葱葱,葱仙女救民之念愈坚,于是,世世代代生息于此。有心的人会发现,此地的葱剥皮日晒,葱白更加白皙,放在油里煎炸,便乐开了花,这都是其它地方的大葱所望尘莫及的。
    城内黄家烤肉风味独特,皮酥肉嫩,肥而不腻,若烩以豆腐、白菜更是别具风味。在一九五六年北京举办的全国食品博览会上被评为第一名,当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来济南参观访问时,点名品尝,赞不绝口。传说早在元朝,城内黄家湾有一个姓黄的在朝中做武官,因打了败仗被贬回原籍。其随从中,有一蒙古人经常点燃树枝烤羊肉吃,鲜美的味道吸引了很多人。黄家因此受到启发,将猪肉割成块烤着吃。到明朝末年,发展成用特制的炉子烤整猪并以此谋生。自明朝迄今,黄家烤肉已有300多年历史了。制作方法为:取当年长成的中等瘦型猪,宰杀后,去五脏、除板油,剔去四蹄骨与部分肋骨。用刀往肉里划出道道小口,用花椒、丁香、桂皮、砂仁、大小茴香、豆蔻、草果末、食盐等佐料配方,磨成粉状,揉搓进道道刀口内,然后用秫秸杆把内壁撑开,成半圆拱形,并把火纸沾水贴在易烤化的部位。用燃烧的竹片把炉膛烤红,除烟后,再把备好的整猪、吊挂在烤炉中密封焖烤。
    身为古城人,对古城文化情有独钟,特为此文以抒情怀。


***************************************************************
《走进章丘古城》相关评论 共8

网友:兰玲(sxqxy@sohu.com)来自: At:2008/1/10 5:57:20
主题: !!
章丘,一座美丽的小城!!



网友:大江东去(shangduan_001@163.com)来自: At:2008/1/9 21:34:48
主题: 热土
记得有句话叫: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从这篇洋洋洒洒的文字里不难感受到默默老师那份对古城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之情.




页数: 上一页 [1][2]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章丘小桥原创文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wenxue.zqb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0044号 鲁公网安备 37018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