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宝钗的处事原则
|
文 / 一笑
2008/8/19 6:18:11 发表| 已被阅读过 276 次| 评论6篇
|
 |
对于宝钗的诸多处世言行,大家更是褒贬不一。但是用圆滑一词来形容她则是适合不过了,而这里的“圆滑”并不是贬义。在荣国府这么一个复杂的封建大家庭中,她却能“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处得非常融洽,这是十分不容易的。因为宝钗所恪守的是封建礼教,这便使她行为举止更胜林黛玉一筹。
比如在第三十四回中,宝钗去探望埃了打的宝玉,袭人说了宝玉挨打的缘由提及了薛蟠,宝玉怕宝钗沉心,便制止了袭人,宝钗听说,便知道是怕她多心,因心中暗暗想道:“打的这个形象,疼还顾不过来,还是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功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亏。但你固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的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不防范的那种心性。当日为了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更厉害了。”想毕,因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使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说什么的人。”袭人因说出薛蟠来,见宝玉拦了她的话,早已明白自己说造次了,恐宝钗没意思,听宝钗如此说,更觉得羞愧无言。
从这一段,我们不得不佩服宝钗的圆滑和她的心机了。虽然心中对宝玉的用意完全明白,可口中却是换了另一套说法,没有露出半点心思,令的宝玉和袭人都觉着她是个时大体的人,更让袭人觉得有些对不起她了。
另一点,宝钗一向认为男子应该“立身扬名”,她看到宝玉对事的用心,心中想的就是“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功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亏。”可是在表面,她却没有露出半分,因为她知道,宝玉就是这么一个胸无大志的人,何必自讨没趣呢?
从这一段我们就可以看出宝钗在处世待人方面是何等的精明了。
|
|
|
*************************************************************** |
网友:绝版傻瓜(wb@sohu.com)来自: At:2008/10/17 22:07:47 |
主题: 高山流水 |
我全力支持高山流水的观点,不过啊我看您比较“圆滑”些,抄公文就抄公文嘛,干吗要写文抄公呢?不直率了吧?今天“文抄公”明天“抄文公”后天.....嘿嘿,孙行者啊,者行孙,现在红楼接着西游。然后水浒,最后三国,您能评论的过来吗?要忙死您的。哈哈 |
网友:高山流水(aswqr@126.com)来自: At:2008/10/17 19:43:16 |
主题: 文抄公而已 |
且不说此公(冒昧猜测)文笔欠通,就是人物性格分析也很欠火候啊,只是抄了大段的文字,做了个文抄公。分析宝钗,岂“圆滑”二字了得? |
网友:红楼客(xht666666@126.com)来自: At:2008/9/1 7:01:45 |
主题: 与您商榷 |
看起来作者在精读的同时思考了不少。但这是个话题,不是几百字就能说透的。建议题目改为《从探宝玉看宝钗》。 |
|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