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实文学
|
文 / 山谣
2008/10/7 17:57:19 发表| 已被阅读过 197 次| 评论2篇
|
 |
春洒辽西
千金寨自述/山谣整理
河东大红灯笼酒店里,一场老知青的聚会在欢颜笑语中开始了。这些一个搅马勺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战友,有着说不完、道不尽别后情意。然而当相互注视对方时,才注意到悄悄爬上脸上的皱纹和已开始花白地头发时,亦感到时间老人对我们的刻薄与即将步入花甲地无奈。
回到家里,见面地热情劲还在持续,躺在床上,大脑里翻看着那一个一个熟悉的面孔,思绪渐渐地回到了四十多年前……。
(一)户落辽西
那是1968年十一月十一日下雪地清晨,抚顺市二十几个学校约近四万名青年迎风冒雪,奔赴抚顺火车站,登上上山下乡的专列。在火车汽笛声中,唱着革命歌曲,怀着憧憬,放飞着梦想,奔向辽西——那个陌生的地方。
下午五点多,这时天已经黑了下来。抚顺九中的知青从石山车站下火了车,然后由当地驻军派车把知青们分别送往每个公社的各个大队。
在右卫公社东张大队,这批三十几位知青受到热情欢迎,他们送上热气腾腾的高粱米干饭,猪肉白菜炖粉条。知青住处有很多围观地老乡,一些孩子不时的往炕上扔烤地瓜,花生。快到午夜,在队领导劝说下老乡们才散去。
这趟知青专列像播种机似的,北从黑山,义县南到锦州锦县,洒遍了每一个公社,大队和村镇。抚顺第九中学二十八个班级共计一千六百名知青,分别落户在锦县的右卫公社、东花公社、安屯公社和谢屯公社。
东张大队位于沈山线南,距锦县北石山车站十五里,坐落于辽西平原上,是大田耕作区。下辖四个小队。
第二天召开欢迎会,大队领导介绍大队现状及阶级斗争形式最后把知青分配在四个生产小队。由于没有青年点住房,暂时租老乡的房子,我和李季华,张建新,李承旭搬到一户丁姓老乡的东屋里安顿下来。第四小队知青十二名男女各半,女的都住在郭大爷家里。郭大爷家只有老两口,其儿女全在锦州市工作。我们的伙房设在这里,由郭大爷负责饮食,也非常方便。
一个月后,十二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刊登毛主席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的号召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出现。“文革”期间,全国城镇知青下乡人数达1400万人。
在这块土地上,,一群“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青年人开始了知青生活旅程,令我终生难忘那段时光一九六八——一九七五。
|
|
|
*************************************************************** |
网友:赵丽娟(wam2007ts@126.com)来自: At:2008/10/7 18:48:30 |
主题: 回忆 |
山谣老师:拜读了。您写的好像就发生在眼前一样,虽然七五年我我刚出生,但很喜欢像您写的这样故事。因为,没有经历过的,可以从文章里品味,同样好像自己经历了一样。无论多老的回忆,都是美好的。 |
|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