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一剑天(zqdzc@126.com)来自: At:2009/5/5 11:55:43 |
主题: 好热闹! |
嘿嘿,老朽也来凑个热闹。好像听说过郑板桥先生会画风,我亦百思不得其解,今日里读了大作与几位大侠的帖子,似乎明白了许多! |
网友:指尖沙(553896334@163.com)来自: At:2009/5/5 11:43:29 |
主题: !!! |
首先说明筱月姐姐诗歌句句属实,劲风晴空仙女长城桃红野松...借景抒情喜悦之情尽在其中。60和80?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一棵树和一颗长满绿叶的树?谈的好不热闹,我不懂只是感觉最后一句好像不押韵。拙见谅解!问好! |
网友:q.y.s(sxdpgk@sohu.com)来自: At:2009/5/5 11:38:14 |
主题: 上瘾 |
提意见上瘾了,嘿嘿,最后一句跑韵了。hun 不押ong。这对于古体诗来说是比较大的问题了。就是按照清尘版主的意淫读诗法也很难解释过去。 |
网友:q.y.s(sxdpgk@sohu.com)来自: At:2009/5/5 10:44:57 |
主题: hwhw |
小桥两位大家联手对付俺老人家啊,哈哈哈,其实问题很简单,你抬头看看窗外的蓝天,就会知道,劲风怎么舞晴空?你如何看到在空旷的晴空中的风之舞?从视觉层面上讲不通嘛。其次,如果按七律的写法,那么对仗是基本要求。 |
网友:q.y.s(sxdpgk@sohu.com)来自: At:2009/5/5 9:57:21 |
主题: 无落版主 |
哈哈哈,真败给你了。肚里有话说不得,清尘堵嘴在上头。 |
网友:清尘(tenuan@163.com)来自: At:2009/5/5 9:50:43 |
主题: 再回秋先生 |
读诗若按照您所提供的这种“直白”的赏析方法,或许诗歌早就被改称为“超短裙散文”了。诗歌是需要心融神会之后静目感受,在作者寥寥几字便营造出来的氛围里体验。这里的“劲风舞晴空”,从一个读者的角度看,我觉得应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如果过于苛求这晴空一定是晴空万里,一尘不染或者有落灰尘什么的,未免有点吹毛求疵的嫌疑,吹起个白色的塑料袋也会忽忽拉拉的舞上半天呢.何必一定要辫个明白是风舞之还是风之舞,风之舞和风舞之的延伸都是一样的,是我们都感受到了风。若要再辫下去,便有些无趣了,秋先生小桥达人,当不会如此,这点我定是多虑。
|
|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