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泉”和龙泉庵的“天书对联”
|
文 / 牧羊大叔
2009/10/16 7:13:39 发表| 已被阅读过 278 次| 评论2篇
|
 |
在九顶山西北,有座山峰叫“藏皇坡”。峰半腰西侧巅处有个清泉叫“龙泉”。此泉喷涌不竭,清澈漻然。特别是夜晚,沨声幽咽,如泣似歌,荡涤于山涧。龙泉坐落的山峰始称“苍黄坡”,后改名“藏皇坡”。“龙泉”则原本无名。要说起山峰改名和清泉得名,却要先说一段明太祖朱元璋落难于此的一段故事——
元朝至正末年,朱元璋夺取江南半壁江山后,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大将军,率二十五万雄师挺进山东,朱元璋尾随其后。当朱元璋来到长白山时,随行军师李善长指着山上的寺庙,说:“北宋贤相范仲淹少年时,因家景贫寒,曾在此处寺中度过了缺衣少食的苦读生涯。可敬哪!”朱元璋本是贫苦人家出身,曾讨过饭、放过牛,还当过和尚,受的苦很多很多。他听了军师一席话,便吩咐手下去找来了一个向导,领着去寺中凭吊一番。朱元璋却万万没有想到,王宣及残部正密藏在长白山的林荫之中。王宣见朱元璋所带兵马极少,便领兵杀出。此时,朱元璋没有任何作战思想准备,见元兵四起,便骑马向南逃命。王宣紧追不舍。当朱逃至胡山北侧时,天渐渐黑下来。他弃掉了战马,借夜暮之蔽,沿胡山东侧的山谷往南逃去,途中又找到了几名部下。朱元璋等翻越了几十座大小山头后,爬到一个山凹处,见有几座茅屋。此时,天已大亮,朱元璋又饥又饿,再无力行走,已没什么顾忌,便踉跄撞门而入。屋内只有一位老者,望着来人神色惊慌。朱元璋便把被逼举义造反及被追杀事因对老者全部托出,恳求老者做点粥让他们充饥。老者说:“做饭必起炊烟,定会引起追兵注意。我家有红薯,你们带上它去山间的洞中躲避吧。”朱元璋在洞中啃着红薯问起小庄村名,老者说叫“苍黄庄”。朱元璋苦笑着说:“‘苍黄’二字喻事物变化,今朝却成了对我的真实写照,本是胜利之师,却因麻痹而险些丧命,惨痛的教训哪!”
再说王宣从山林中杀出后,朱元璋手下一员小将见事不妙,立即去追赶徐达报信。徐达率两千铁骑赶回长白山,只见遍地死马横尸,从伤兵口中得知朱元璋逃回了章丘地界,便命兵卒四方打探寻找。两天以后,遇到朱元璋派来的两名布衣,这才将朱元璋从洞中接回军营。朱元璋反思了这次教训,命徐达围剿斩杀了王宣,分三路大军挺进京都。转过了一个年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登基称帝以后,曾派人来寻找苍黄庄的那位老者,可惜他已经病逝。朱元璋落难于章丘的事后被人传开,人们便称他避藏的山洞之峰叫“藏皇坡”。朱元璋饮水的清泉也开始叫“龙泉”。
明朝正德三十五年(公元一六零八年),在龙泉西边建一刹,依泉得名“龙泉庵”。此庵为南门,正对着三间大殿,东厢配殿五间,西厢配殿三间加公房两间。布局合理、相应对称。正殿正尊为南海观音盘莲花而坐,相貌温和可亲。碧霞元君、背阳老母和阎罗帝君及诸佛神分立两旁。东厢殿塑眼光奶奶、送生娘娘及石大夫爷之像,西厢殿则有王母娘娘和八仙之雕,神态各异,活灵活现,似对人语。
经几百年风侵雨蚀和人为的破坏,尼庵多数建筑已是甓残甍断,只有三间主刹还保存较完整。现龙泉庵院内还存有石碑五方,分别铭刻者着庵的始建和各时期的维修及扩建。庵门口有两根石柱,阴刻一幅对联,其字体极像甲骨文,却又非是,至今没人能破解对联内涵,人们称此为“天书对联”。这副对联究竟存在什么玄机?它与龙泉有啥牵连?还等待后人去探索发现。
|
|
|
*************************************************************** |
|
《“龙泉”和龙泉庵的“天书对联”》相关评论 共2篇 |
|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