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 谷歌搜索 
首页 | 小说 | 随笔 | 散文 | 诗歌 | 推荐 | 文集 | 留言板
 您的位置>>小桥·流水·人家>>随笔>>趣说章丘方言土语
趣说章丘方言土语
文 / 牧羊大叔 2010/7/3 18:55:29 发表| 已被阅读过 309 次| 评论2
    我的家在章丘南部山区。俺这里的人说话都带着浓浓的方言土语,其含义在字典里根本无法弄清。还有一些土语就像字典里的词汇一样,都有双重或是多层意思。朋友、客人初来乍到时,听我们当地人说话,只会闹一头露水,不知说的是啥。
我们这里的土语大体可分两种:其一是能从字的含意上可以弄懂的土语:比如月亮,土语称“月媒奶奶”,其意与月老相近,向外来人一解释就能理解。还有一首歌谣:“月媒奶奶,拄着拐拐,东家走走,西家来来……”此歌谣猛一听好像没有啥意义,其实,这是反映古来月亮初升到户户农家小院的一种美景,也反映出人们对月亮的崇敬;因为老人们认为,人间姻缘是月媒奶奶所定。其二是土语本字词表面根本就无法解释,只有本地人明白。下面介绍一段土语:“你看这这个长得这个勺样,说话到三不着俩,办事稀汤  一个纯二不扯子。”要想理解这段土语的含义,只能分开字词给大家解释。“这这个”是指某人,且又是对其看不起或是有敌意的意思;“勺样”是指人长得傻或是爱闹鬼脸的意思;“到三不着俩”是指说话毫无根据且有说不到点子上;“稀汤”是不实际有水分;“二不扯子”是指不和正常人一样的意思。把这段土语解释成普通话:这个人很傻,说话水分太多,办事又不实在,根本算不上正常人。
    笔者搜集了俺这里的方言土语,就有几百条。因这些土语让外地人难以理解,还闹出了不少趣事:上世纪六十年代,俺村小学分来一名二十来岁的南方女教师,叫陶敏,是五年级的班主任。她长得圆脸白皙,与山里人的黑红脸膛相比,就像刚削下蛋壳的蛋清那样鲜嫩。人们背后叫她“鲜水杏”。那时学校领导号召老师们要主动走访社会,要和公社社员们打成一片,要向贫下中农学习。因此,每逢周日,老师们便领着学生到生产队参加劳动。这天,陶敏老师在生产队刨地,看到甲乙俩青年边干边打闹,甲说乙“耳形”,乙说甲“勺样”。陶敏老师不知他俩说的啥,上前询问。那俩青年刚要张嘴,被生产队长瞥了一眼,用眼神止住。队长向陶敏老师解释说,这“勺样”是“英俊”的意思,这“耳形”是“好”的意思。女老师连连点头,并记在了随身带的日记本上。其实,这“耳形”则是指男女有染或是倾向这方面的意思。这本是俩青年开的玩笑,队长怕陶敏老师当真把他们理解成这样的人,便抛开了这句土语的本意。傍晚收工的时候,陶敏对全班同学作总结,她说,同学们,今天男同学干的挺“耳形”,女同学也挺“耳形”,我这当老师更“耳形”。今后,我们要多多参加生产劳动,争取更“耳形”……,这可好,笑的社员们前仰后合,队长怕老师看出破绽,马上一努嘴,社员们这才鼓起了掌声。据说,陶敏老师给本地一位教师在情书里写到:——因为你长得“勺样”,我才愿意和你“耳形……”。其实,情书能叫别人看么,只是人们又进行了猜测、演义罢了。
    土语是一种浓浓的、富有地方色彩的宝贵文化,它在讲故事、拉呱及地方戏曲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齐鲁晚报开设方言土语栏目,能加强山东各地的方言土语交流,能有力促进齐鲁各区域民俗文化的沟通。
(原载《齐鲁晚报》)
***************************************************************
《趣说章丘方言土语》相关评论 共2

网友:牧羊大叔(540451518@qq.com)来自: At:2010/7/3 22:09:51
主题: 趣说章丘方言土语
谢驭川留言。你可以叫母羊大叔。



网友:驭川(zqjzdkj401@sohu.com)来自: At:2010/7/3 20:44:03
主题: 趣说章丘方言土语
按你那里的方言,“牧羊大叔”是不是应叫“母羊大叔”,哈哈哈




页数: [1]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章丘小桥原创文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wenxue.zqb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0044号 鲁公网安备 37018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