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 谷歌搜索 
首页 | 小说 | 随笔 | 散文 | 诗歌 | 推荐 | 文集 | 留言板
 您的位置>>小桥·流水·人家>>随笔>>原璧
原璧
文 / 野岗 2011/3/31 12:30:57 发表| 已被阅读过 324 次| 评论2
    楚人卞和见凤鸣石上,以为石中必有美玉,为国之重宝,献于楚厉王。厉王不信,刖其左足。又献于武王,武王不信,刖其右足。后泣血献于文王,文王终感之,使匠人剖开石头,遂得荆山之玉,名为和氏璧。
                                  ——题记

             站在龙山这片土地上让我热血沸腾!
    二〇一一年元月七日,“建设文化龙山,打造田园城区笔会”在龙山镇举行,文史专家、作家们参观了城子崖遗址、博物馆、东平陵故城,又实地观看了樱桃种植基地和工业园区。
    大家冒着严寒,都包裹在厚厚的棉衣里,但心中却像笼着一团火。龙山黑褐色的土地,仿佛是一架古琴,在绵绵不绝地演奏着一曲激越苍凉的古曲,从八千年前一直到现在。在这片处处泛着无比厚重的文化气息的土地上,面对那些珍奇的历史遗存,任何人都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踩着远古先民的脚印,追寻着人类文明的源头,感受着从远古飘来的火的温度,我们心生敬畏,脚步低回,甚至不敢大声说笑,连呼吸也小心翼翼。那精美的陶鬹,那线条粗犷、质地刚硬的石碾、石斧,那打磨圆润的骨针、石棒,那仿佛依然有火苗在跃动的火塘……无不诠释着远古时期人类文明的奇迹,它们穿越八千年沧海桑田,传递着龙山文化冠绝古今的厚重与辉煌。
    且行且看,我们不失时机地向文史专家们讨教心中疑问,渐渐地,在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一幕幕上古先民的生活场景,远隔洪荒,又近在咫尺。
    从远古到上古时期,龙山河道纵横,森林茂密,土壤肥沃。先民们围着兽皮手提木棒、石斧,走出森林,来到平原上聚居。他们用泥绳盘柱,制作陶器,由于特殊的土质加上独特的烧制工艺,让出炉的陶器成为世界上最精美的手工制品: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人们用陶釜做饭,用陶鬶烧水,用陶杯饮酒,用陶簋盛放食物,用陶鼎供奉祖先。耕种狩猎的间隙,人们围坐在火塘旁拉着家常;五谷丰登时,男女老少载歌载舞的欢庆。清晨,肌肉发达体格强健的小伙子从武源河旁的高岗上取土制作陶器;傍晚,长发飘飘身材曼妙的少女手提陶鬶到巨野河边取水……

           龙山文化!不可思议的史前文化?
    请恕我愚陋,我所了解的史前文化,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按照字面意思解释,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文化;一种是按照古玛雅人的说法,指本次人类文明历史以前的文化,也就是上一次人类活动时期遗存下来的文明。揣度玛雅人关于人类文明历史的说法,确实让人匪夷所思,姑且不论这种说法如何玄奥,但它却传递出了一种人类对自身创造能力的怀疑和不解。比如埃及金字塔、英国巨石阵……它们的建造过程至今依然是不解之谜,因为依靠当时人类的力量和科技水平,实在无法建造出那样的奇观!
    龙山文化遗存也是这样!那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蛋壳陶高柄杯,通体为泥质黑陶,光滑细腻,最薄盘口部分仅为0.2毫米,柄部和底座的厚度也不超过1~2毫米,总体重量仅为50~70克,“掂之飘忽若无,敲之铮铮有声”。如此光亮的表面,如此完美的弧度,如此精巧的式样,是出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类之手吗?即使在今天,黑陶工艺大师们经过了多少年的艰辛摸索,历经一次又一次失败,才探索出了黑陶的制作工艺,但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以现代科技力量作为支撑。即便如此,黑陶大师们制作的工艺品敢说比四千八百年前古人的工艺更高超吗?那时的黑陶不仅美观,而且实用,而现在的黑陶则是纯粹的工艺摆件,恐怕没有人敢用来烧水、装酒、盛饭。
    面对这地球上最古老的文化遗存之一,我们没有理由不惊叹,没有理由不心生敬畏,说她首屈一指也不过分。这是上苍对这片沃土的恩赏有加,还是我厥初生民的早慧先觉?八千年的时间太过漫长,即使再精细的考古专家,再富有想象力的作家,也难以还原当时状貌。
    在城子崖坚实的古城墙旁边,我眼睛发热,脸面滚烫。我们有福呀!世界上那些古老的文化遗迹,如埃及金字塔、玛雅金字塔,还有英国巨石阵……与我们远隔万里重洋,要想一睹尊容着实不易,而蜚声国际的龙山文化就在我们身旁,就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如此真切地留存着。
    站在东平陵故城上,我相信龙山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从八千年前的西河遗址,到四千年前的夏代古城,再到距今两千年的东平陵故城,距此不远,还有洛庄汉墓、危山兵马俑、齐长城,这是一片东西横亘南北纵横方圆百里的文明聚落。龙山,自有人类活动以来,一直都是繁盛之都、风水宝地。

        保护?开发?抑或保护就是最好的开发!
    废弃的老济青公路旁边,有一排不起眼的水泥平房,里头空间广阔别有洞天,护栏后默默矗立着几座不同走向的土城墙,版筑痕迹鲜明,筑洞赫然。专家说,经过碳十四年代测定,这是四千年前的夏代古城墙。幸亏有这不起眼的水泥平房啊!才使这古老遗迹得以保存。历经四千年风雨和人类活动,古城墙保存至今,既是它的幸运,也是今人的幸运。由此,我不由感叹,感谢那些为发掘保护龙山文化不遗余力奔走的考古专家、省市领导和工作人员,没有他们接力一般的保护,这些古城墙恐怕早就坍塌破败了。城子崖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和使用,对龙山文化的保护和研究更是功不可没。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古老的龙山正焕发出日益蓬勃的风采,但是面对古老厚重的龙山文化遗存,章丘和龙山的建设者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兄弟乡镇的经济建设一浪高过一浪,城镇面貌改善了,群众也得到了实惠,如何让龙山文化走向世界把龙山文化做大做强,并让生于兹长于斯的老百姓得到实惠,让建设者们食不甘味。
    我想这是每一个建设者都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龙山文化,不仅是章丘人民、济南人民的,而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若没有成熟的发展规划,致使龙山文化受到损失,谁也无法承担这个责任。
    幸好,据1月11日济南日报报道,在国家和山东制订的“十二五”规划中,城子崖遗址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已经提上议程。济南市文物局局长崔大庸表示,城子崖遗址公园的前期规划已经基本完成,准备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对于古代遗址在兴建遗址公园的规划和建设方面,首先要遵守国家文物局的有关要求,还要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财力支持情况,最重要的是对遗址本身的价值以及利用价值,要调查清楚,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不能盲目效仿别的地区的做法。
    我想,无论是龙山、章丘,还是济南、山东,都应该把龙山文化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因为这是全人类共同的利益。城子崖遗址公园的建设,将极大地提升龙山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迅速催发龙山以致章丘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当世界各地的人们云集于此慨叹历史的宏阔和人类的智慧的时候,那些曾为龙山文化积极奔走的建设者们自然会感到欣慰的。
***************************************************************
《原璧》相关评论 共2

网友:野岗(yegang213@sina.com)来自: At:2011/4/11 9:11:52
主题: 谢谢广永
贤弟过谦了。面对龙山文化,每个人都有点无所适从,因为它的久远和文化蕴藏让人震惊。我是被逼无奈,才草成小文。昨日小桥上不去,虚惊一场。



网友:刀耕火种(shangduan_001@163.co)来自: At:2011/4/8 14:07:32
主题: 原璧
龙山之行,兄收获颇丰,弟只字未成,汗颜!




页数: [1]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章丘小桥原创文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wenxue.zqb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0044号 鲁公网安备 37018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