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壶口瀑布
|
文 / 焦王
2011/8/10 22:54:54 发表| 已被阅读过 251 次| 评论1篇
|
 |
那日,从西安驱车五六个小时前往位于秦晋交界的壶口瀑布参观。
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我的目光一直注视着窗外,仔细打量着久负盛名的黄土高原。在我的脑海之中,黄土高原是来自影视中的印象,千沟万壑,遮天的黄土一望无际,一道道圪梁梁盘旋着一条条羊肠小路,或许还能遇到放羊的后生,高亢的信天游回荡在空阔的天地间。然而,没有我想像的样子,车辆在攀升,穿过高原和山峦,一路上与绿色相伴。放眼望去,两侧的群山并不崔嵬,像是突起的丘陵,而这丘陵之上的也是层层的绿、密匝匝的树。车行高处,往下望去,绿是山衣,路是丝带,方觉得高原的气势,千沟万壑也掩着这翠色之下,贫瘠的土地透着生机。询问当地的导游,才知道目前陕北大搞封山育林,放牧都禁止了。才短短几年,黄土高原已经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坐车累了,咋还看不到黄河。终于,在路的两侧开始看到细小的河流,我真不知道用哪个词汇去形容,涓涓细流?不确切的,细流称得上,涓涓不敢说,因为水是浑浊的,很可怜的水量,曲曲折折的流淌着,目的肯定是找它们的母亲——黄河。
壶口近了,也看到黄河了。两山夹隘形成峡谷,峡谷里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公路,我们行驶在西侧的道路上,属于陕西宜川县,另一条属于山西吉县。两路中间便是宽宽的沟壑,百八十米的样子,黄河在这里几乎南北走向,成了天然的两省分界线。沟壑深深的,突兀的岩石形态各异,天然的堤岸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目光探向沟低,看到了黄河,心里却生出几番悲凉。宽宽的河床裸露着,成铜色,透着一种贫瘠和沧桑,上面三三两两的流淌着一股股泥浆,感觉像面条、像绵羊、就是不像黄河。还有采沙的机械,三三两两的工作着,更是觉得这河床满目疮痍。大禹治水的故事数千年来伴随着黄河一直流传,高大的大禹塑像还有一旁精巧的龙王庙,说明了黄河之水来于天,黄河之治在于人。沿着黄河前行,我的心里却敲起了鼓,就黄河这点水,壶口能好到哪里呢?颠簸一路真是不值呀。
终于,看到壶口瀑布了。我立即被眼前的情形吸引了,睁大了眼睛,朝着瀑布奔跑,一路的劳顿瞬间无影无踪。原本在宽宽的峡谷里缓缓流淌的黄河,瞬间随着沟壑的走势,河床变窄,浑浊的河水变得水流湍急,继而从陡崖之上跌落下来。也许落差并不大,却岩石层层,跌宕起伏,河水瞬间倾泻下来,与岩石碰撞,顿时声音如钟,溅起层层水雾,久久不散。沟底的河水也不再沉闷,冲破乱石的束缚,欢唱着向前奔淌。一道美丽的彩虹定格了这梦中的景色,在浑厚的力量中透出几分妩媚,架起滔滔河水之上,架起在人与河的心间。
我徘徊在瀑布上下,总觉得看不够,不知用什么词汇在形容眼前的黄河。大自然真的很神奇,上百米宽的河床一下子紧缩成二三十米,在这里开辟了一个奇迹,形成了无可复制的壮观景象。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它像是脱缰的野马,桀骜不驯,任凭着自我驰骋奔驰。不,它更有千军万马之势,奔腾着,跌宕着,咆哮着。不,它更像条巨龙,劈开山谷,踏着云雾,上下飞旋,飞奔而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些诗句从心底迸发,久久回荡在心田。石鲁的国画《转战陕北》、人民大会堂悬挂的张凭国画《黄河》,都在这里得到解读。我此时才感觉到,在这里我才读懂了黄河,读懂了关于黄河的诗画文章,读懂了黄河的伟岸与沧桑、奔放与坚韧,在这里,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意境中的黄河,更是民族魂的黄河,万马奔腾的气势,包容万象的情怀,铜墙铁壁的力量,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任何诗画文章都写不完、画不尽的。
久久凝视,久久思索,久久回荡。 |
|
|
*************************************************************** |
|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