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 谷歌搜索 
首页 | 小说 | 随笔 | 散文 | 诗歌 | 推荐 | 文集 | 留言板
 您的位置>>小桥·流水·人家>>小说>>界碑
界碑
文 / 军旅情 2006/5/22 23:39:14 发表| 已被阅读过 375 次| 评论5
            界  碑
                             ●军旅情   
  完美只不过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残缺则是真实生活的写照,遗憾的结局不代表完美的不存在。
                   ——题记
            (一)
  兵坐在哨所门口的石头上,长期紫外线照射,兵的黝黑的脸颊有两点黑红色,忧虑的眼神里透着刚毅,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成熟。
  兵静静地看着远处的天空。
  天空很蓝,像大海的颜色一样蔚蓝。
  远处的山上的一点点淡绿就在兵的一天天的张望中变枯黄,渐渐地没有了色彩,恢复了山的原来面目。
  冬天来了,兵这么想。其实,家乡还是秋收的季节。边关的冬天来的早。
  兵不叫兵,他叫全子,当兵了到部队就叫兵了。
  要是家乡的天空也是这样的,那家里的粮食每年都要多增产好多呢。兵想。想到家乡,兵就想起了丽。
  兵和丽是小学到中学的同学。丽考上了师范学校,兵落榜了。兵忘不了,当时,丽深情地说,全子,再复习一年吧,你明天一定行的。全子没有说话,只是木然地摇了摇头,然后就收拾好东西回了家。
  父亲没有责骂,也是木然地没有表情地说,认命吧。然后就甩给了兵一把锄头,就蹒跚地蒌着因终日劳作而略驼的背走了,父亲是去下地了。于是,兵也就木然地拿起锄头,拖着那不甘屈服的步子随着父亲走去。
  丽要走了,要去省城学校读书。
  兵没有去送他。
  其实,兵很想去送她,可他又害怕村子中间的那冷冰冰的路碑。还有丽的爹的那双鄙视的眼睛。丽的爹一直鄙视兵。现在,女儿考上大学了,他爹的那双金鱼眼更加鄙视自己。兵这么想。
  兵送丽了。他自己坚持这么说。
在丽走的头天晚上,下地劳累回来的兵看到娘饭还没做好,就慢腾腾地溜达出了家。
  “全子,你干么去啊,还没吃饭哩。”娘在灶房里看见了他。
  “走走,就回来哩。”
  深夏的傍晚,天黑的晚。庄稼人的晚饭也晚。
  出了门,兵慢腾腾地走在家后的小路上。
  傍晚的天黑的很快,兵看到远处的田野已经是模模糊糊了,夜幕开始降临。朝村口下地的路上没有了回家的人,此时,劳作了一天的人都在家准备吃饭睡觉了。
  站在村口,不时地有点风吹过,兵觉得很凉爽。风一吹,只有玉米叶发出沙沙的声音。兵已经熟悉了这种声音。
村里已经稀稀落落地亮起了灯。兵知道,庄稼人很节约的,天没有完全黑是不会开灯的,一般都是在天完全黑了才开灯。兵觉得稀稀落落的灯光像鬼火一样。
  兵往四周瞅了瞅,天色看不清人了。他看见村东面丽的家里灯光很亮。丽在干什么呢,准备行装吗?兵想。
  兵家在村西,丽的家在村东。中间隔着一条路,是那种乡村的土路。以前村东和村西不是一个村庄。村东居住的赵姓,是个庞大的家族,村西多姓张,户门也不小。据老人讲,赵姓人是皇室后裔,宋朝赵匡印是他们的先人哩,其真实性却无从考究。村东张氏先人没有村西显赫,却也出过权贵大臣,据张氏家谱记载,先祖人明朝曾官至吏部尚书,性情刚烈,刚正不阿。不过,两个村庄有过节,很深的过节,个中恩怨谁也说不清,不往来、不联姻、不通商是村东和村西人不容置疑和必须遵守的“三不”祖训,两村以路为界,互不往来。路中间有块很大的路碑,是村西人的祖先立的,上面刻着:“吾之子孙,以碑为鉴;越过碑者,不肖子孙也,家法重处……云云”,解放后,几经变迁,碑文已经被日晒雨淋地消失了,只有一点点字的痕迹。后来,到兵记事的时候,已经什么也看不清楚了。小的时候,兵和伙伴经常骑在石碑上玩耍。记得有一次,兵和几个伙伴偷跑去了村东,结果被爹狠狠地打了一顿,从此,兵幼小的心里知道,村东是不能去的。再后来,经历过大跃进和"文革",农村规划的时候,把村西村东划归一个行政村。但是,“三不”祖训没有因为成为一个行政村而改变。
  又是风吹,兵哆嗦了一下,觉得有点了凉。他抬起的脚步忍不住往路碑走去。
  丽的家离路很近,也就是离路碑很近。
  走近路碑,兵慢下了脚步,他听到了丽家里的喧闹。他知道,那是左邻右舍还有丽家的亲戚来他们家道喜祝贺的。
  “这闺女打小我看就是有出息的孩子啊。”
  “以后丽就是城里人了,找个城里的女婿,把你们老两口接到城里,可享福喽!”
  哈哈,哈哈……
在人们吵杂的恭维声中,丽的爹发出了阵阵公鸭般的笑。丽的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上过高小,识文断字,算的上是村里的文化人,所以就当了大队的会计。兵觉得丽的爹的笑那么恶心,那么刺耳。兵的失落的心里突然像被刀剜一样疼痛,他赶紧蹲下,双手紧抱着肚子,圈在路碑下面。
  “全子,吃饭了,全子,……”娘叫他的声音在夜幕里声音很大很响。村庄不大,好多人家里有事情就是靠着喊,一喊整个村庄都能听见,兵一直这么认为。
  兵没有应声,也没有马上起身回家。
  丽家的大门敞着。兵看见丽出来了,站在大门往路碑方向张望。兵赶紧又缩了缩。透着丽家正屋的微弱的灯光,兵看到她穿着一件红色白花的短袖衬衣,蓝裤子,一双布鞋,丽从不穿凉鞋的。
  丽朝兵家方向张望了一会,就慢慢地走回了家。
  以前,娘喊兵的时候,丽总是放下手里的活,跑到门口张望,兵就站在路碑前朝她笑,露出两颗虎牙,然后就一溜烟地跑回家。
  记得当时上小学,丽的个头很矮,兵也不高,他们都发育的晚。刚开学,老师就把他们安排在前排的一张课桌。丽不爱说话,兵也很寡言。后来熟悉了,他们之间的话就多起来。记得还几次,丽的爹在村口碰上了有说有笑地兵和丽,他就用那双金鱼眼像刺透兵的五脏六腑一样地锐利地打量兵,然后就是用鄙视的眼光审视,盯的兵心里发冷,赶紧飞跑回家,回到家兵觉得心还在咚咚地跳个不停。打那以后,兵和丽放学回家就在离村口很远的地方一前一后地走回村子。回到村子,他们看见了也不会说话的,因为他们知道村西村东"三不"的古训。到了学校,他们就有说有笑的,很开心地在一起,恢复了活泼的童心。一起同桌五年,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那年的秋天,兵和丽双双考上了乡里的中学。后来,又一起考上了县高中。在高中时代,兵和丽学习都很刻苦,学习成绩也都在第一第二的,当时,兵是班长,丽是学习委员。情窦初开的他们,彼此感到了对方的存在和重要,弱小的他们,懂得了世俗的压力,村西村东从没有过联姻的。他们谁也没有挑破,只是感觉在一起的时候是那么开心那么美好。他们在少年时代慢慢地小心翼翼地享受着这份情,品味着朦朦胧胧的爱。
兵听见丽闭屋门的声音,才慢腾腾地站起来回家。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兵还是每天和爹一起下地。
  “张全,信。”兵听见乡邮递员的声音,赶紧跑出大门,邮递员已经“丁零零、丁零零”地骑上车子走了,信插在了门框的缝隙里。
  爹看着兵,用狐疑地眼光盯着他。
“是我同学的信,王家庄的王强,他也考上大学了,也在省城哩。”兵红着脸说。
  是丽的信。兵知道。
            (二)
  “兵,开饭喽!”是老兵的声音。兵听出来了,只有他这么喊,就像娘喊全子一样。兵赶紧收住思绪,站起来拍了拍屁股,往哨所走去。
  哨所总共4个人,班长,老兵,兵,还有新兵。现在新兵在哨位上。其实,新兵也不新,因为比兵晚当兵一年,兵就这么叫,班长也这么叫。
  “老兵,吃么哩?”
  “能吃啥子,老传统,土豆炖罐头。”听到这,兵的胃抽动了一下,感到翻滚,他赶紧吞了一下口水,压了压。
  “这鬼天气,大雪封山,连队的给养上不来,只有吃这个了,别急,快了!”班长安慰道。他们在这个边境的哨所已经连续吃了快半年的储存食品了。
  “哈哈,吃海鲜,等休假回去;吃蔬菜,退伍自己种,狗日的,老子回去要吃它个够。”老兵乐哈哈地说。
  吃完饭,兵回到房间。哨所很枯燥,“白天看山,晚上望星”,就是兵他们的业余生活。班长那侃的老掉牙的故事,兵都能倒背如流了。山也是那熟悉的山,故事还是那老掉牙的故事,没有一点点新鲜的东西。
  兵觉得索然无味。给丽写信,是兵唯一新鲜而有兴趣的事情。
  兵拿出了写给丽的36封没有发出的信,兵坚持每周给丽写两封信,这是兵的唯一的精神寄托。可是自从大雪封山,连队的给养车就没来。上次丽给他的信,兵连标点符号都记得滚瓜烂熟了。
  丽一直鼓励兵报考军校。当军官,和丽结婚,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是兵的梦想。
  那年冬天,村里到处贴着“一人当兵,全家光荣”、“依法应征入伍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的大红标语。
  “爹,我要当兵去。”兵木讷地说。
  爹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
  就这样,兵经过目测、体检,乡上、县上,最后穿上绿军装,胸戴大红花,到了部队。
  新兵训练结束后,兵就分到了哨所。
  “我们的任务是守卫××××号界碑安全防卫,××××号界碑是我国和×国的国界线,作为共和国的军人,我们要为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而恪尽职守,随时为祖国贡献一切,……”,班长指着面前的界碑说,当时,兵感到很惊奇,就这块石头(其实是大理石的,只是兵不认识而已),走过它就是就是另一个国家了,在能够走过的地方还有铁丝网拦着。兵好奇地张望着,他觉得外国和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区别。
  日复一日。
  兵在这个哨位上已经呆了400多天了。
  时间长了,在哨所就寂寞。兵喜欢没事的时候就坐在哨所门口的石头上,看山看天想丽。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
  兵突然发现,山上的雪开始融化,山的颜色开始变了,有一点点绿色了。
  春天来了。
  兵站在哨位上,想,连队的给养车要来了。
  下哨后,兵朝山下的路望去,雪还是那么多,一点也没有融化的意思。
  时间就这么过去。一天,兵发现,路上的雪开始融化了。  “班长,路上化雪了!”兵高兴地大声叫喊着。
  “别大惊小怪的。”班长说了一句。
  中午,兵吃了饭又坐在石头上望天望山想丽。
山下远处有两个黑点在蠕动。兵赶紧揉了揉眼睛,是的,是两个绿点,是两个走动的人,与其说走,不如说是爬。因为他们移动的特别缓慢。
  “班长,快看。”兵惊叫地跑进哨所把班长拉出来。
  “肯定是连队送给养的来了。”班长肯定地说。“快,和我去看看。”
  班长和兵赶紧往山下走。
  绿点越来越近,是和兵一样的两个穿军装的人。距离越来越近。“是连队送给养的”。兵和班长凭着下山的惯性,跑了下去。
  走到跟前,班长和他们紧紧抱在一起。兵赶紧接过他们背的物资,拉着他们艰难地往哨所走。路很难走,加上负重,他们一步一步地蹒跚地走。
  到哨所,大家一屁股坐下,犹如老牛拉车样的大口地喘息,使劲地贪婪地吸着稀薄的氧气。大家无语。
  休息了一会后,兵卸下肩上的物资。连忙给他们倒水。
  “这是你们的报纸和信件,这是菜油和蔬菜。”
  班长亲切地拉着他们的手,热情地说着话。
  “班长,我们得走了,车在下面上不来,还等着呢,天晚了不好回连队了。”
  兵把哨所几个人写的信交给了他们。
  班长和兵还有老兵一起送他们下山,直到看不到他们的影子,才转身回到哨所。
  兵一下子收到了丽12封信。
  兵赶紧躲到哨所背后,然后按照信封上的邮戳日期,把信分开,然后才慢慢地一封一封地拆开,一字一句地读着。看的出,丽也是想他的呢,兵读着读着就轻轻地笑着,很甜蜜。兵拆开最后一封信的时候,看到了丽的一张照片,她笑的还是那么甜蜜,目光里多了一些柔情,兵觉得哨所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啊。他反复地看着丽的照片,久久地都陶醉的幸福中。信的背面,丽用那娟秀的字写着一首诗词: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丽无尽思念。
  兵觉得浑身有一种巨大的力量。他站起来,朝大山深处大声地呐喊:哎,噢!!!大山也传来回音“哎,噢……”
兵每天照样上哨,写信,复习。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
  兵下哨了,他坐在哨位边的地上,掏出了丽的照片,捧在手里,看着看着,他笑了。索性躺在地上,闭着眼睛,体味着幸福。兵把丽的照片放在胸口,啊,我亲爱的人,此刻我是多么的幸福啊。
  迷迷糊糊中,兵仿佛看见了丽,她在向他招手,兵激动地跑上去,可是丽一下子不见了,兵焦急地寻找着丽,突然,一阵大风刮来,飞扬地沙尘吹的兵睁不开眼睛,他大声喊着丽。风越来越大,沙尘吹到兵的脸上,他感觉到了火辣辣的疼痛……,兵一下子醒了。起风了,沙土刮在兵脸上,他吐了口吹在嘴里的沙土,慢腾腾地坐起来。
  又是一阵更大的风吹过,兵的眼睛进了沙子。他揉了揉。兵想起了丽的照片,就在他身边。兵伸手拿,突然,风又吹起,丽的照片随风吹飘了起来,兵赶紧去扑抓。可是,晚了。丽的照片飘到了边境的铁丝网上,兵跑过去,又是一阵风,丽飘过了铁丝网,落在了地下。兵来不及想,站在铁丝网前,弯腰准备伸过手去拿丽的照片。突然,他的手在铁丝网前停住了。
  “我们守卫的是国家的尊严,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忠于祖国和人民。”铮铮誓词回响在兵的耳边。
不远处,对方那个让兵已经熟悉的戴着墨镜,胸前斜挎着自动步枪的大胡子士兵,死死地看着兵,紧紧地抓着枪……
  丽的照片就在眼前,兵一伸手就能拿到。
  兵此时的心是刀剜一样的难受。心爱的人儿,你就飘走了啊。
  又是一阵风,丽在风中飘起来,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摇拽着飞向了那边的山谷……
  兵的心也随风飞走了。
  兵病倒了。
            (三)
  丽来信了。
  她欣喜地说,村西和村东来往了。小琴还嫁给了东子。兵知道,小琴是村西的东子是村东的。他们两个相爱了很多年,因为祖训缘故,他们这对鸳鸯一直被家里人棒打着,有情人隔路相望,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
  是什么事情,使村西村东冰释前嫌呢。
  现代文明战胜了封建残余,一把大火融化了人们心中几辈子的结冰。丽说。
  这对于兵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喜讯。
原来,去年夏天在一天夜里,村东的柴垛场起火。由于已经连续几个月没有见雨点了,天气特别干燥。庄稼人把柴垛连在一起,一旦着火,就会烧成一片,还危及村东的住家。那夜,火很大,还有风,火借风势,越烧很猛。
  小琴爹起夜发现了大火,他赶紧扯着公鸭嗓子大喊救火,等他喊起人来,整个村东已经是火光一片。
  人们拿起铁锹、水桶赶紧扑火。人们的大喊大叫,铁锹水桶的撞击声,在熟睡中惊醒的孩子的哭喊声,到处是慌乱吵杂。
  村西人也醒了。
  辈分最高的张爷也起来了。“造孽啊,你们还看着干什么啊,快去救火啊。”张爷哆哩哆嗦的喊。
  “张爷,那是村东啊。”
  “都啥时候还说这些啊,管不了了,要不大火被风刮过来,我们这边也要遭殃了啊!”
  人们赶紧跑过去救火。
  看见村西人来了,村东人啥也说。火已经烧到小琴家的院房了。人们找来了抽水机,把管子摔进了井里,水上来了。
折腾了一夜,火终于息了。
  经过这场大火,村东人合计着感谢村西人。大家就推选丽的爹前去村西,找村西的长辈张爷。
  “张爷,谢谢你们啊。”丽的爹的那副公鸭嗓子充满感激地说。
  “甭那么说啊,当年咱们国家抗美援朝就是为的是保家乡啊,咱们村西村东这么多年的恩怨也该化解了,咋说也不能见死不救啊。”
  就这么着,村西村东几十年的恩怨解了。
再后来,村西村东的关系融洽了。有人提议把路碑取了。张爷不同意:“莫毁了,祖先的东西,刻上字留着让子孙们见识见识啊。”
  村里的路碑上刻了字“同心路”,还有一行小字“礼让连心,互敬富裕”。
  据说,路碑刻好了,乡长还去了呢。
  兵看到这里,心里高兴一下子跳了起来,朝大山深处大声地呐喊:哎,噢!!!大山也传来回音“哎,噢……”
  兵兴奋了一阵子,又把信拿出来,再次仔细的品位着喜悦。事情过去快一年了,但是这迟来的高兴还是让兵兴奋了很多天。
  爹也来信了。他说,他和丽的爹商量了,等过年回家,张罗着把兵和丽的喜事定下来。我和丽的爹都瞅出来了,你们是天生一对啊。
            (四)
  连里来通知了,说团里批准兵今年参加军校考试。
  “你小子要争气啊,你是咱们哨所成立以来第一个参加军校考试的,考上军校,当了军官,可为咱们哨所争光了啊。”班长鼓励说。
  要走了,兵要去连队报到,然后再去团后勤处开津贴和伙食供给关系,最后到分区进行军校学员苗子的集训,准备迎接7月的全军院校招生统一考试。
  班长和老兵新兵把兵送下哨所。
  “走吧,给咱哨所争气。连队的车在下面等着呢。”
  兵一步步往山下走,边走边回头。班长还在朝他招手。
  起风了,兵裹了裹衣服。
  风越来越大,刮的兵无法行走。高原的天气就像小孩子,时不时地耍点脾气。它也是为我高兴呢,兵心里想。
于是,他裹紧衣服,紧了紧身上的背包,顶着风顺着山边疾步往山下走。在山下停在路边的汽车越来越近,兵的心也越来越激动。他仿佛看到了父母亲人的笑脸,仿佛看到了丽那清澈而深情的双眸。
  丽,我心爱的人,我已经开始了走进军校梦想的一步了,不久的将来,我就会成为一名军官了,到时我要娶你做我的新娘,让你做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兵感到了无比的幸福。
风越来越大,兵艰难地走着,他想起了毛主席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风啊,你吹吧,你喊吧,为我送行吧。……顶风逆水雄心在,不负人民养育情……兵轻生地边唱着,边踩着发硬“嘎吱嘎吱”作响的积雪快步走在山体边,山体的阻挡,风小了一点。兵揉了揉眼睛,回头望见在山顶的哨所和风中张望他的班长和老兵新兵,抬起手向他们招呼着。
突然,山上一块飞石滚落下来。兵没有任何的反应挥动的手还没有完全防下来就倒下了。
  班长他们从山上发疯似的顺着风飞跑下来。班长抱着兵,大声的哭喊着。
  兵的头部流着血,顺着脸颊留下,滴在路边的积雪上,在雪白中衬着一点点鲜红,就像一朵朵盛开的格桑花。
无论他们怎么喊,兵已经听不见了。只有嘴角的微笑和挥手的姿势,成为生命中永恒的定格。
  兵走了,什么也没有留下就走了。
  兵带走了丽的笑容和战友的祝愿。
           (五)
  在哨所的边上立起了一座墓碑。
  兵静静地躺在这里。
  与墓碑相望的是那块刻有“中国,××××”的界碑。界碑上的国徽特别耀眼夺目,庄严而肃穆。
           (六)
  一年以后,一位年轻的援藏女教师站在墓碑前,久久不愿意离去,任凭山风的肆意吹打。
  墓碑的周围盛开着很多格桑花,它们顽强地生存着,盛开着,在风雪肆意的摧残下,不屈不荛地展示着旺盛的生命。
  那是兵的化身。丽这么认为。
  远处的天依旧是很蓝很蓝……

***************************************************************
《界碑》相关评论 共5

网友:秋月儿(qiuyueer815@163.com)来自: At:2006/5/23 21:11:04
主题: 您好
一直以来,羡慕钦佩军人。小桥真是人才济济,有焦王的随笔力作,有一剑天的教师感慨,现在又有一位军旅情,好,期待更多军旅佳作,月儿问好!



网友:独自游泳的鱼儿(liberal001@163.com)来自: At:2006/5/23 19:37:40
主题: 好!
长期的军营生活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也可提供良好的文学素材,娓娓到来,非常感人。望再出佳作!



网友:军旅情(ybc-junling17@sohu.com)来自: At:2006/5/23 12:45:29
主题: 谢谢大家
说实在,写小说我是外行,从未尝试,不过,多年的军营生活让我感动和留恋,有很多的感动,把自己熟悉的人物、环境和生活奉献给大家,是我的义务。总觉得,怀念那种火热的军营生活。谢谢大家的点评。



网友:一剑天(zqdzc@126.com)来自: At:2006/5/23 11:10:56
主题: 一篇优秀的军旅文学作品
故事凄美动人!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军旅作品。



网友:焦王(jiaofq2000@163.com)来自: At:2006/5/23 8:43:49
主题: 好文章
小桥上很少有反映军旅题材的作品,而您的文章更是舒缓细腻,堪称精品了。




页数: [1]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章丘小桥原创文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wenxue.zqb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0044号 鲁公网安备 37018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