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中国大学精神的模糊与缺失
|
文 / gjch
2006/7/27 20:57:18 发表| 已被阅读过 1071 次| 评论4篇
|
 |
曾几何时,世人天真地认为,大学是神圣的,是容不得半点尘滓污染的。待到自己真正上了大学,目睹了一个个镜头,耳闻了一件件奇事,亲身经历了某个过程,才发现:大学并不是想象中的超然物外,也不是传说中的宁静淡泊。现实中的大学正一点点变得浮躁,大学品格正一点点沦丧,大学精神正一点点模糊与缺失。
这些年,由于大学精神的模糊与缺失造成的大学功能的沦落现象,引起了专家教授的不断反思: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这座象牙塔的失落?为什么中国至今仍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
解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包含什么?对于大学精神,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有段精彩的论述。他说:“以纯知识为对象的学术研究机构,而纯学术的研究正是大学孤寂和自由的存在形式的内在依据。据此,大学应有一种精神贵族的气质和对纯粹学术的强烈追求,而不是考虑社会经济、职业等种种实际需要。”总之,大学应该是一座孤芳自赏但不闭门造车的象牙塔,不应该承载太多的经济功能与政治功能。也就是说真正的大学类似于中国古代那些深藏山野之中,形吟泉山涧之上而包蕴朝代变换与世道玄机的隐士。一举一动都透着一种高贵的气质,一吟一啸流露出一种闪亮而不刺眼的光彩,而且从骨子里保持着一份成熟而年轻的心态。它因历史而变得底蕴深厚,它因年轻而变得时尚激情。在这种深厚与激情之外,大学始终存留着一份出奇的理性与冷静。这便是大学精神的基本轮廓。
大学精神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体取向层面,即体现为大学追求再生产(内化)知识,培养人的素质与能力,从而增进个体力量和个人幸福。这也是大学培养个性化特点决定的。依据大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提供“差异化”学习和教学的环境,从而影响差异化人生的去向。第二,社会取向层面,体现为大学重视科学研究,生产知识,并将其转化社会财富和力量,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大学不是某种宗教,大学生也不是清教徒,国家盛衰,民族危亡,重任在肩,不可能置身于外。大学也不是完全的公共机构,它需要独立自由的学术空间,需要宁静淡泊的精神园地,可以傲立时代潮头,大声疾呼呐喊,吹响战斗的号角,唤醒公众;也可以置身名利之外,明月青灯古卷,吟诵千年的佛经,启迪世人。真正的大学必须游刃于两种角色的转换,时刻不忘自己的职责与任务,奔走于道义与学术之间,继续弘扬“经世济人,笃学明理”的大学精神。第三个层面,组织取向层面,即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必须不断保护、发展大学自身,才能与社会形成积极互动的成长趋势。这种趋势是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不是修道院,清心寡欲,冥然说理;大学也不是乌托邦,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有差距。它需要公共的支持与政府的投入,不像商业机构,通过经营,获得经济来源。毋庸置疑,这一要求必然与社会挂钩。同时,作为一个教研场所,它必须独立于社会习气之外,即使出淤泥也应不染,始终保持自己高洁的精神气质。没有这一点,大学便成了社会的翻版,大学精神便灵魂脱壳,成了一具空壳。此外,大学还应该始终保持一份理性的激情与理性的态度,有着强烈的学术追求,开拓进取,在不断创新中获得自身的发展。因此,独立与创新是大学精神的内核,也是大学赖以成长的依附所在。
在“逝去的大学”主题探讨中,有学者谈到:“现在的大学也名不副实,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像一股恶潮,侵袭着我们思想的堡垒,人文精神的缺失让我们的眼神变得淡漠麻木,学术腐败与造假让我们的良心跌出道德底线,重拾大学精神也变得刻不容缓。”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似乎成了我们一切生活的中心,金钱渐渐成为衡量进入主流社会价值的唯一尺度,浮躁更是成了现代人的流行病。“板凳须坐十年冷,学问莫求一句虚”不再与现代人为缘,什么都讲究快节奏,甚至连大学也不免沾染。年年出学术作品,年年老生常谈,不厌其烦;人人搞深层研究,拿上台面者九牛一毛,鱼目混珠;学位职称频频评,真知灼见未曾长,事事玩虚。十篇文章万人用,东拼西凑南北添。请完祖宗请夷人,中西合璧餮大餐。再把本事授后辈,世世代代相延传。害罢尘间害鬼蜮,“抄”风何时才可完?抄袭者已成一风景,他们“借用”之才真是太高超,天衣无缝!竟有甚者,某大学文学系教授“借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作为自己的著作登报,蒙混过关,真令人匪夷所思!大学不再是五四时的大学净地,思想圣坛,再也听不到思想碰撞的声音,再也看不到智慧角逐的身影,浑浑噩噩,茫茫碌碌,让人心寒,更让人担忧。这不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调侃,也不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清高,而是整体沉沦的悲哀!警钟应该长鸣!
究竟什么原因致使中国大学精神的模糊与缺失,整体沉沦的现状?原因很复杂,但最根本的是大学理念主要话语主体的失位。在这里,话语主体包括政府、教师、学生、家长、公众等等。往昔,蔡元培主持北大,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马相伯主持复旦,提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以及清华提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浓缩了先哲们对大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先哲们纷纷强调学生是主要话语主体,应该倾听他们的不同声音,适应他们的个性需要。教师不仅作为教学者,而且应是学问的自觉研究者。学校是搞教研的场所,不是升官发财的福地,以追求学问,服务学生为己任,同时应该成为思想争鸣的前沿阵地,有独立自由的精神,有容纳百川的气度。而现在,受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影响,大学一度被迫害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机构,一度被推向市场,卷入洪流,学生成了单纯的消费者,教师成了完全的生产者与销售者,处处奔走,满街叫卖。学校管理者可能是理论上的经济专家,能够驰骋三尺讲台,但大部分却缺乏纵横商海的思维与技术。于是,许多高校背上了“负债经营”的包袱。为了维持庞大的运营开支,收回巨额的投资成本,所以不得不围着“银行、企业”转,不得不降低录取门槛,盲目扩张,变相增加学生学习费用,提高学校收入,以此缓解“负债经营”的压力。因而,造成大学理念主要话语主体的失位,也就不难理解。如今,全国许多高校又掀起清算“教育产业化后遗症”之风,不去深挖细究,一味浅刨则止,浮躁情绪可见一斑。如此主校,如此治学,与世界一流大学道路南辕北辙,差距越来越大。何谈教育强国?真是痴人说梦!
这些不是大学精神的全部原因,还与中国文化的某些特性,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尚有关联。中国人信仰儒家,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人生目标,骨子里留着一种“官本位”的血液,想改造一时也难以完成。正是这种儒家思想,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社会伦理型”的特点,即“重人伦而轻自然,重整体而轻个体,重思辨而轻实证”,这与现代大学追求的“独立、自由、科学”之精神有些背道而驰的意味,于是便潜伏下了深层次的隐性矛盾。犹如一把枷锁,耗费了几代人的心血,久久不能打开。中国文化的这些特质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大学都或多或少地融汇进“官学”的成分,承载了过多的政治功能,摆脱不了党派斗争的影子。相对地,大学的独立精神被削弱了,甚至被严重削弱了,大学成了为一党一派服务的工具,成了精神上的傀儡。这虽是一党一派的幸事,却实乃整个国家民族的灾难。“官学”理念给我们设置了一道认识世界的天然藩篱,搁浅了独立自由的思维,使得思想陷入了羊肠小道,只能蜗行摸索,处处碰壁。
既然如此,大学应该怎样找回缺失已久的大学精神,或者说如何才能弥补中国大学精神缺失带来的先天不足?简而言之,后天努力,逐步改进。具体说来,第一方面是建立与之适应的规范和规则,为大学精神的回归提供制度保障。 在不违背独立自由主旨的前提下严格约束师生的言行,杜绝学术腐败与造假,杜绝抄袭借用之风,为正常教学与学习、学术研究创造一个公平、公正、自由的实施环境,营造一种严谨、独立、宽容的学术氛围。第二方面是社会要充分服务于大学。大学是很脆弱的,文化的包袱、政治的压力、经济的危机等都可以给大学以沉重的打击。社会对大学的失范和失语,意味着在大学的发展上没有了规范和责任感。所以社会应该努力为大学提供一片安静、独立、自由、学术的净地,尽量避免或减少社会不良习气对大学精神的侵蚀。第三方面是培育与弘扬浓厚的人文精神,使得人文精神成为大学的一面旗帜。人文精神包括创新精神、批判精神与社会关怀精神,三种精神紧密相关,有机统一。创新精神,是指大学破旧立新,接受新事物,吸纳新思想的能力和气度。大学应该始终保持着一份年轻的心态,洋溢着一股创业的激情,应该成为思想争鸣的前沿阵地,智慧角逐的亮丽舞台,不能平庸成老态龙钟的释空谈玄,不能堕落成摆资格、吃祖宗的倚老卖老。创新为大学成长补充不断前进的源源动力。批判精神,是对思想、言行等进行系统分析,做出正误甄别的研究态度。体现为大学独特的研究方法与价值判断,包含理性之精神于内。从而形成大学自身一套独特的理论价值体系。这恰是制约中国名校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瓶颈所在,也是所有大学成为真正的大学的内在依据与追求目标之一,还是大学区别于其他机构的重要特性。惟有批判之精神,才能使学术不断创新,永葆青春,使大学充满活力。社会关怀精神是指大学拥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士大夫情怀。大学因社会需要而存在,因公共支持而建立,所以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贪享一份安宁,必然要承载相关的社会功能。大学应该成为舆论的先锋,思潮的瞭望口,行为的表率,知识的宣传队,与社会实践形成积极互动的局面。大学的士大夫情怀不仅是着眼于社会、国家、民族的需要,乃至关注整个人类的走向,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情感。因此,不能发现,在国家民族危亡时刻,大学总是挺身而出,荟萃最激进的思想,提出最合理的方案,迸发出最崇高的勇气,喊出最响亮的声音,以最无畏的姿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惜献血与生命。即使在和平时期,大学也往往以最尖锐的眼光发现社会隐藏的最棘手的问题,以最敏感的直觉察出国家潜伏的最深层的矛盾,以最公正的态度诉说民众最关心的焦点,以最坚强的意志感化世间最冷漠的灵魂。在社会关怀方面,大学童稚得甚至有些理想主义的倾向,那么直接与决绝,那么真诚与自然,不曾半点做作,不留一丝余地。如果大学丢弃社会关怀的精神,那么它向世人阐释的一切都是苍白乏味的台上表演,冠冕堂皇的木偶做秀,也就失去了大学存在的意义。因此,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灵魂所在。
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为主体,有它存在的特殊意义。大学精神的缺失,致使出现大学功能的萎缩与大学意义的模糊等一系列问题。再加上近些年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冲击,问题已日趋严峻。重拾“独立、自由、创新、科学”的精神是时代之需要,是大学改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中之重。让我们再一次呼吁有志之士为中国大学的全面升级,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大学荐言献策,共同努力!让中国人自己的大学精神盛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
|
|
*************************************************************** |
网友:夏日的蝉(123@126.com)来自: At:2006/7/28 11:59:30 |
主题: 鸣 |
看看我们章丘近几年的高中建校,并校带来的后果吧,老百姓满意不?建校动则几千万的资金,领导都去研究了孔方兄了,谁还来管教学?并校搞的老师"妻离子散",还有心思安心教书?好大喜功,瞎折腾!当我们的领导以校舍提前交工,投入使用而沾沾自喜的同时,有没有想到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多大?草草拼凑,草草上马,方方面面都不和谐,醒时蓦然回首,3,4年已过去矣.观全国教育下坡形势,章丘可窥见一斑.因为章丘在全国还是好的,其他可想而知.
|
网友:夏日的蝉(123@126.com)来自: At:2006/7/28 11:39:29 |
主题: 鸣 |
结果肥了一部分人,给一个民族带来的是无法弥补的历史遗憾.好象只有南开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高校如此,高中何尝不是? |
网友:夏日的蝉(123@126.com)来自: At:2006/7/28 11:32:59 |
主题: 顶 |
大学在政府的怂恿下,打着提高国民素质的旗号,盲目扩招.背后隐藏着令人作呕的利益分配. |
|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