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 谷歌搜索 
首页 | 小说 | 随笔 | 散文 | 诗歌 | 推荐 | 文集 | 留言板
 您的位置>>小桥·流水·人家>>小说>>家谱(六)
家谱(六)
文 / 大道闲人 2007/4/8 9:02:05 发表| 已被阅读过 370 次| 评论5
                      家谱(六)
   一九四九年年底前的一天,从村外来了两头小毛驴,驴上骑了一男一女,各抱一个小男孩。男的高大瘦削,一脸病容;女的卷发,长身旗袍,脚蹬高跟鞋,二十四五岁,年轻漂亮。在这么偏僻的乡下突然来了这么两个衣饰华丽的人,让村里人感到很惊奇。等到走近了,有人认出来,这不是老邢家失踪了十四年的老五邢念曾吗!
   这时,念曾家里的长子二丰子已经艰难的长到了十六岁了。
   他怎么突然回来了呢?原来,解放前夕,陕西宝鸡的国民党政府要员纷纷逃往台湾,作为当地教育界名人的邢念曾也被要求同往。但是他不想去,他想本身他又不是国民党员,只是个教书匠,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执政,社会都需要老师,都需要知识分子。所以,他拒绝了,并且上街参加了欢迎贺龙部队的入城欢迎仪式。
   没想到这时他病了,肺结核,在现在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病,可在刚解放时,它就是绝症,无药可医的,古称“痨病”。这时,他已经和郭晓玉生了两个儿子,还有一个在肚子里不知是男是女。身体越来越差,生活越来越艰难,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想起了老家,回去吧。就这样回到了他离别了十四年的家乡。
   从枣园火车站下来,他们已经囊空如洗,身无分文。到家还有几十里地,带两个孩子,走是走不回去的。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交通工具,只有马和驴。在枣园火车站旁,有许多人牵着自家的牲口做这种生意,旧称“赶脚”。等于现在的出租车。讲好价钱,慢慢往家走。到了家后,见到两位大哥,第一句话就是:“哥,我没钱付驴钱,你们给吧。”两位大哥拿钱打发赶脚的走了。
   回到家后,还没等念曾和家里人打完招呼,家庭大战就爆发了。
   首先郭晓玉不干了,大吵大闹,哭叫连天。她压根就没想到邢念曾家里还有老婆孩子,并且大的已经十六,小的已经十三了。按旧社会的规矩,家里的结发妻子是原配,她是要做小的,这怎么行?当时解放了,可以离婚,没办法,邢念曾提出和家里妻子离婚。而家里的妻子更感到无法接受,她含辛茹苦,受了多少磨难,看了别人多少白眼,自己的儿子从小受了多少罪,十四年自己的丈夫杳无音信,生死不知,她一直在等,可等来的却是丈夫不要自己了。在大闹了一场之后,她气瘫了,手足变形,从此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每天让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把她从屋里背出来,放在门口晒太阳,目光呆滞的望着前方。在四十九岁那年,于痛苦中去世。她就是我的亲奶奶。
   后来,郭晓玉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日子总得过吧。
   刚回来时,老大念成、老二念章很高兴。虽然这个最小的兄弟穷困潦倒的回来了,但他带来了两个儿子,加上家里的老大,三个。他老兄弟俩都没儿子,这下好了,一人一个,有传宗接代,养老送终的了。还没等商量到这件事,他们发现,这个家庭已经没办法在维持下去了。
   首先,念曾的病越来越重,需要请医问药。而这时家里已经穷到底了,哪里有钱给他治病。只好东挪西借,尽量给他治。等到收了棉花卖了钱再还账。就在这个时候,念曾突然提出来要分家,并且要按人头分。这下,不光两个嫂子不愿意,两个大哥也不干了。凭什么呀?从小到大供你念书,书读完了你一去十四年没音信,家里没沾你一分钱的光,你也没为家里做一点贡献。所有的家业都是人家创下的,并且给你照看着老婆孩子。为了给你治病,家里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借了外债。这时你要分家,并且要按人头分,你两个老婆,五个孩子,家里就剩几间房子了,这不都成你的了,人家两家人上哪儿住去?于是,邢氏家族的第三次分家大战开始了。我无法想象,邢念曾作为一个饱读诗书,在外混迹了这么多年,并且任一个大城市的学校教导主任,知书达理的人,为什么会提出这么一个不近情理、可以说荒谬的要求。人都是自私的,可是不能太自私了。虽然是我的亲爷爷,但是我就这点瞧不起他。
   日子就这样在无奈中一天一天过去。得吃饭啊,邢念曾想在家乡找一个学校教书。当时在东方商人孟洛川的老家章丘旧军,有一所高级中学,就是现在章丘六中的最早前身。校长王子鲁,教导主任张仁村。这个张仁村在章丘县教育界可以说是泰山北斗,声名远播。他和邢念曾是同村并且是同学,听说他回了老家,马上找到王校长说:“校长,我给你推荐一位教师,在教育方面,他无论哪一样都高出我许多,您一定要把他请来。”王校长说:“你开玩笑吧,别给你老乡吹了,你在章丘县是数一数二的,他能比你强?让他来见见再说吧。”邢念曾让长子攸龙套上牛车送他去见王校长,见面聊了几分钟,王校长相信了张仁村果然言之不虚。后来他对张仁村说:“这真是个人才,可惜身体不行了,肺结核已经到了晚期,如果他能治好病,我随时欢迎他来。”
   他没有了能力教书,就想让郭晓玉出去教书。正巧,旧军建了一所小学,招聘老师,她去了,没考上。回来后邢念曾很不满意,训斥她:“怎么搞的,连个小学教师都没考上?”张仁村来了,告诉他:“不是人家没考上,实际上,在所有的应聘者中她是最好的,但是她曾经是国民党的三青团员,政审不合格,所以没录取。”
   没办法,郭晓玉这个从小没干过农活的女教师拿起了锄头,和几位嫂子一块下地干活,养家糊口。从那时起,她就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直到老。
   一九五一年,邢念曾病入膏肓,撒手而去。享年三十九岁。
   其他人差一点难受,长子攸龙已经大了,并已经结婚生了一个女儿。从小没有父亲,好不容易见到父亲,却把自己的亲生母亲给气病了,没两年死了,这两年还是让他赶着牛车天天看病的两年。原配妻子已经瘫了,神志不清,根本没什么感觉。只有郭晓玉,她的天塌了。在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带着三个孩子,怎么生活?两个大伯因为分家打仗不会再管她。整日里以泪洗面,想回安徽老家,她的婚姻从没给家人说,她家在当地是大家族,规矩特别大,就是回去也不一定接受她。她每天就在纸上写信,写了一页又一页,很漂亮的一笔斜体字。写完后就到丈夫的坟头哭诉一番,将信烧掉。
   在念曾去世一年之后,郭晓玉实在生活不下去,经人撮合,嫁给了本村刚复员回来的转业军人、时任大队书记的王云恒,并将三个孩子带了过去。在出嫁前一天,攸龙找到她说:“我也实在没办法,才十八岁,还有一个瘫痪的老娘,一个妹妹,您就走吧,能不能给我留下二弟孟麟,我来养,您带三弟和四妹过去。”郭晓玉流着泪说:“好孩子,谢谢你,我知道你是好心,怕我养不了他们,但是你太小了,我还是一块带走吧,等他们大了之后,让他们兄弟俩找你认祖归宗再回来。”
嫁到王家之后,她又生了两男两女。改嫁时带过去的四妹刚四五岁,小名丹青,我应该叫四姑,因为孩子一接一个的生,就没让她上学,专门在家看孩子。王家的四个孩子都是她看大的。大了之后,她恨母亲。因为她很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会,为什么不让她上学。郭晓玉又能对女儿说什么呢?有泪在心里流吧!
    我觉得郭晓玉简直就是《飘》中女主人公赫思嘉的翻版。她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不管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她都带着她的孩子走了过来,都把他们抚养成人,她没有倒下。这是尤其让我尊敬的!
   我感叹命运的无常。她的一生毁在了我爷爷手里,我常常想,如果他没和爷爷结婚,或者他们在陕西宝鸡一直没回来,更或者随着国民党去了台湾,在爷爷死后,她回了安徽老家,那么,她的一生又会是个什么样子?

***************************************************************
《家谱(六)》相关评论 共5

网友:一剑天(zqdzc@126.com)来自: At:2007/4/15 16:30:57
主题: 回复
先生好,可将您的姓名、联系电话发在我的邮箱里,以后有聚会的时候会联系您的。



网友:大道闲人(dysj998@126.com)来自: At:2007/4/14 0:21:00
主题: 回剑天先生
感谢先生阅读及建议,我老家是辛寨乡的,不知先生家是哪里?有机会见面聊聊。我开始构思时就想把它写成类似于《大宅门》、《四世同堂》那样的篇幅,只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写了个大体框架,聊胜于无吧。眼下我先要把家里的经济搞上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啊!让先生见笑了,以后有时间我会把它完善好的。不知各位文友怎么联系,你们聚会的时候通知我一声,我和大家见见面,虽然经济拮据,但请大家喝杯酒的钱还是有的。



网友:一剑天(zqdzc@126.com)来自: At:2007/4/13 14:17:14
主题: 回复
通过看您的作品,感觉先生好象是辛寨的吧?如果是的话,我们就是邻居了。我想,您掌握的这些素材很好,加之,您的文学功底也是很不错的。因为是写小说吗,所以,可以再虚构一些。以后可静下心来拓展开写。至少有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中篇小说。



网友:大道闲人(dysj998@126.com)来自: At:2007/4/12 17:19:46
主题: 回剑天先生
感谢剑天先生能通篇阅读拙作。我很同意您的观点,文中所描述的人和事用现代人的思维很难理解。这算是我的一篇怀旧之作吧。我的本意是想通过这些文字来反映从民国初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至建国后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和探索。文中的许多细节我没有仔细拓展开写,写了现代人也不会感兴趣。因为它不像《大宅门》那样的跌宕起伏。写完它我算是完成了一个心结,因为文中所写的种种情况一直到现在仍在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甚至改变许多人的命运。再次感谢阅读,这几天出发刚回来,没及时给您回复,抱歉!



网友:一剑天(zqdzc@126.com)来自: At:2007/4/9 17:13:14
主题: !!!
我已读完您的这六篇"家谱",感觉写的很是不错。人物塑造比较丰满,情态各异。文笔比较细腻,故事情节感人,交代事件有叙有议,有始有终。只是我们很难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或者道德观念、标准来衡量哪个特殊年代的人和事。不知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页数: [1]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章丘小桥原创文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wenxue.zqb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0044号 鲁公网安备 37018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