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哲学思维的起源看中西方“和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二)
|
文 / mh970307
2007/5/7 18:47:00 发表| 已被阅读过 398 次| 评论0篇
|
 |
二、“一”的包容性与“数”的神秘化
在原始时代很长的历史过程中,古人没有抽象的“数”的概念,任何数都是同具体的事物不可分离的,即“数”的物质性(关于这一点,在中国早期的哲学名著《周易》和《洪范》及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的哲学中都有所体现)。在原始人的意识里,“一”具有无尽的包容性。假如说某人养了10只羊,他没有10的数的概念,只是说养了一群羊,“一”表示包含了羊概念的一个群体,在这里,“一”就是包含这10只羊的群体。假如有人问他羊的拥有量,他只能回答说,养了一大羊圈的羊或是一小羊圈的羊。如果被本族人牵去五只羊用于祭神,他就会说分去一半羊,这样,“一”又被分成为“二”。所以,原始人只要很少的几个数词就够用了,一般不超过“三”。即使如此,他们也没有抽象的一、二、三,而是拥有大量包含了数的意义的概念。
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在介绍原始人的数的观念时谈到:
在非常多的原始民族中间(例如澳大利亚、南美等地),用于数的单独的名称只有一和二,间或也有三,超过这几个数时,土人们就说:“许多、很多、太多。”(见商务印书馆版《原始思维》P175)
在安达曼群岛,尽管语言词汇非常丰富,数词却只有两个,1和2,3的意思实际上是“多一个”,4是“多几个”,5是“全部”,他们的算术止于此(见《原始思维》)。
所以,在原始人的头脑中,“一”具有无尽的包容性,它可以囊括宇宙中的万事万物,而这具体的万事万物,只不过是“一”的一部分,这就是后来的哲学家们把“一”作为宇宙万物构筑的基石的原因,实际上这里面已经包含了宇宙全息统一的理论。
在认识到数的物质性的同时,由于原始人的认识所限,又产生了对数的崇拜心理。比如说,古人观察到太阳每隔365天左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正好是一个周期,由于古人对日神的崇拜,365这个数就充满了神秘的力量。因此,任何事物所具有的数都被认为是由神的意志来决定的,是神秘的。这一点,正如列维•布留尔所指出的那样:
每当他(指原始人)想到作为数的物时,他就必然把它与那些属于这个数的,而且由于同样神秘的互渗,而正是属于这一个数的什么神秘的性质和意义一起来想象(见《原始思维》P201)。
换句话说,原始人一想到某一个物,就会想到某一个数,就会同时想到具有这个数的客观事物的神秘意义。既然任何事物都有数,而且古人认为它的数是由神意决定的。那么,在原始人的观念中,“数”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关系,而更主要的是蕴涵着人们想要知道却难以知道的神意。
“数”既然包含着神意,自然一起人们对于数的崇拜和恐惧心理。而在原始人所认识的范围内,也只有数才具有系统性,更有利于解释事物的发展和构造宇宙万物,所以,在那种极端低下的认识条件下,数成为一种系统思维的基石也就是必然的了。在后来日建成说的哲学理论中,数的物质性和神秘性又孕育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元论及多元论的萌芽。
在原始人的认识世界里,数是与具体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数又是与神秘性密不可分的。数的物质性与神秘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哲学思维大厦的底基。如果没有数的物质性,数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反之,如果没有数的神秘性,在那种极端低下的认识条件下,人们也就不会用数去解释万物了。所以,在哲学思维起源的“数”里,已经孕育了发展成为各种哲学派别的因子。在形成理论形态的哲学过程中,有的将数的神秘性绝对化,有的将数的物质性具体化或者抽象化,有的摇摆于二者之间,有的又糅进了新的特性,从而发展成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二元论及多元论等哲学派别。所以,现存的各种哲学派别有着一个共同的起点,那就是原始人基于对数的物质性与神秘性相结合的认识。(待续)
|
|
|
*************************************************************** |
还没有评论
|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