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有过这样一些孩子
|
文 / mh970307
2008/8/13 6:27:23 发表| 已被阅读过 342 次| 评论0篇
|
 |
曾经,有过这样一些孩子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学生,在一篇题为《雪后》的命题作文中,写了一个在雪后无人的旷野中悠然自得地堆雪人的老爷爷,在文章的结尾,她这样写道:“老爷爷还在塑他没人欣赏、日头一出就化得无影无踪的雪人,我的前面是一片未曾踏过的白茫茫的雪野,回顾来时的路,那两行或浅或深的脚印,早已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变成若有若无的两道淡淡的痕。我知道,它们最终会归于寂灭。”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学生,在一篇春游题材的作文中这样写道:“随着老师一声解散,我们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然后另起一行写道:“人生难得回头看啊!”
曾经在一封“截获”的“情书”里,看到过这样震撼的话语:“今天早晨,我来到教室,发现你的座位是空的,我的心也空了。”
曾经有一个学生在分析《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婆婆逼迫离婚的原因时说,刘兰芝结婚三年不生育,才是他们婚姻悲剧的根蒂,这与陆游和唐婉的婚姻悲剧如出一辙;曾经有个学生问我“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的“鸡”是公鸡还是母鸡;曾经有个学生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故事的观后感中这样写道:“随着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拿出那么多时间来去做更细的工作的,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
曾经有过这样一些孩子,说捞月亮的小猴子救月亮于危难,很可爱,很善良;说孙悟空偷仙丹、偷蟠桃,不劳而获还打人,是一个可耻的石猴子;说“狐假虎威”中的狐狸面对强大的坏蛋聪明、勇敢、镇定;说“小鱼游过去,水很活泼。”
我不知道,曾经有过多少个这样的“曾经”,我深深感动于孩子们最“直接”的灵感和纯真中投射出的理性光辉。
我曾为那篇不足800字的《雪后》写过3000多字的批语和读后感,为那篇500多字的游记写了2000多字的评语,我深深感动于那封“情书”,感慨于孩子们大胆和天才的想象力,从这些看似朴实的文字和思想里,我看到了一种大智慧、大境界。可当他们长大了走向社会,那些当年的智慧之光便淹没在了成长的激流中,被打磨成了一块块随波逐流的鹅卵石,直至现在同学聚会还有人笑话那个不认为小猴子愚蠢的男孩子,笑话那个不认为狐狸狡猾的女孩子。
我们渴望那些智慧的光芒,在教师的激励下燃成熊熊的烈火,照亮我们民族的前程,这恐怕是我们教育改革所应承担的最大责任和教师的努力方向。
|
|
|
*************************************************************** |
还没有评论
|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