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末补白(上)
|
文 / 焦王
2010/1/1 19:45:39 发表| 已被阅读过 378 次| 评论0篇
|
 |
2009年就要过去了,满怀信心而来,满载疲倦而归。在迷迷糊糊的日子里,总感觉几分忙乱与无奈,心灵如同浮萍,总也靠不了岸。搁置了所有的爱好,有些事心里有话,却很少能静下心来写些东西。年末了,不想让09年有遗憾,花了两个晚上,匆匆把想写而未写的事情草草的写在本子上,粗粗的理一遍吧。
一、季羡林和任继愈之比较
7月11日,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学界巨擘同日逝世。无论中国文化,还是齐鲁文化,都是莫大的损失。然而,从报刊网站的宣传来看,对季老大肆宣传,而使任老有些失色,我认为这是很不公平的。
季老名气大(尤其晚年),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学贯中西。尤其是对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的研究在世界上凤毛麟角,显得弥足珍贵;二是杂家。涉猎广泛,出版的文集文史哲一应俱全,文采飞扬,是散文名家;三是入世。即使晚年也总能抛头露面。仅举两个例子,一则季老“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母亲”的提法深得温总理赞许,其实正义的人内心都或许都有这种朴素的想法,只是季老敢说罢了。二则有奥运会开幕式顾问的头衔,季老更是提出开幕式要有孔子元素,开幕上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也算满足其心愿。加之温总理五次探望而日益大焉。
而任老的贡献,尤其是对中华文明传承的贡献不在季老之下。一是自身的学术研究,任老对中国哲学、宗教学的研究,当今无与伦比了;二是文化的传承,任老出任总编修正了不少古籍善本,光泽后人;三是学风,不计名利,不哗众取宠,埋头做学问,有知识分子的风骨。
“齐鲁文化山东人”的三位旗手,唯独欧阳中石先生了。大师不再,已书法著称的欧阳先生,在很多方面还真难以与大师比肩。
二、反思明朝那些事
下半年,业余主要看明史了。先是《明朝那些事》,读了两遍;接着《明史》,最近受百家讲坛影响,又读完了郦波教授的《风雨张居正》。
以前对历史,明朝的知识最淡薄,现在算是补补课。不过在补课的过程中,感慨实在多。做人做事,刁钻了对不起良心,实在了适应不了社会,风风雨雨的不是“读史知兴替”,而是读书寓今了,因而读得很痴迷,也很累。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几位皇帝,还有夏言、徐阶、张居正几位阁老,还有文的、武的很多人。很多话不便说,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深水静流。
三、钱学森的贡献
毫无疑问,钱学森是当今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科学家,10月31日,98岁的钱老也驾鹤西去了。钱学森的贡献,不是仅仅用导弹、系统工程这些实用技术和学识理论所涵盖的。他留给后人的最大贡献,是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爱国、报国的意义。正如一句名言说得好“科学是无国界的,而科学家是有国籍的”,钱老就是把自己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杰出代表。
钱学森等科学家在艰苦的环境中研制“两弹一星”,成就了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成就,而中国也成就了一个完美的钱学森。
如今回忆上个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就是依靠为数不多的知名科学家来支撑,如今,科学巨擘一一远去,中国的科技总体实力增强,已是今非昔比,而想找出像样的科学巨擘,还需要寻寻觅觅。
|
|
|
*************************************************************** |
还没有评论
|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