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 谷歌搜索 
首页 | 小说 | 随笔 | 散文 | 诗歌 | 推荐 | 文集 | 留言板
 您的位置>>小桥·流水·人家>>随笔>>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
文 / 云海蛟龙 2010/7/21 10:56:14 发表| 已被阅读过 234 次| 评论0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
                    刘长波
    自1969年,村内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参加合作医疗的社员,每人每年交1元人民币作为合作医疗费。此项费用多由生产队在年终结算时从社员收益分配中扣留。合作医疗资金由生产大队以公共积累中支付。药物以赤脚医生自己采药配制为主,如防治风湿的狗骨针、四消丸、顺气丸等,参加合作医疗的社员在村卫生室就疹,免交医药费。那是老百姓都说“每年交上5分钱,看病吃药不花钱”,经卫生室确诊需转上级医院治疗的病人大队分别报销其医药费的50%至70%,其余部分自理。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合作医疗深受农民欢迎,到1976年,村内有90%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基本解决了广大社员看病难的问题,1974——1978年,合作医疗实行社、队两级管理制度,人民公社每年从大队合作医疗经费中提取50%,另投入部分资金,由公社卫生院统一管理使用。社员小伤小病在所在卫生室治疗,重病住院从公社卫生院合作医疗经费中报销。
不过,在70年代末期以后,农村合作医疗遭到了破坏,并开始走向低潮。1979年12月,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布了《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上级又根据这个章程对基层卫生组织和合作医疗制度进行整顿,坚持农民群众自愿参加的原则,强调参加自愿,退出自由,同时改进了资金筹集办法,村合作医疗事业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但随着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之失去了集体经济基础,村公共积累下降,1979年因经费不足,管理不得力,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又未能及时加强引导,原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合作医疗制度遭到解体或停办的厄运,村卫生室成了村医生的私人诊所。合作医疗事业所走的道路是曲折的,90年代末期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使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日益严重,农村合作医疗再次被党和国家提上日程。 

    现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大了政府支持力度。村民看病执行现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待遇,每年每人交合作医疗费10元,大病住院按30%——45%由镇卫生院报销。突出了以大病统筹为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重点放在迫切需要解决的农民因患大病而导致贫困问题上,对农民的大额医药费用或住院医药费用进行补助,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提高了统筹层次, 为农民解决了实际问题。

***************************************************************

还没有评论

页数: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章丘小桥原创文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wenxue.zqb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0044号 鲁公网安备 37018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