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 谷歌搜索 
首页 | 小说 | 随笔 | 散文 | 诗歌 | 推荐 | 文集 | 留言板
 您的位置>>小桥·流水·人家>>随笔>>小议“三钱”
小议“三钱”
文 / 焦王 2010/8/8 23:58:19 发表| 已被阅读过 331 次| 评论3
    在中国姓氏也是一种文化,多数人对同姓的名人都如数家珍,报上一串。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张王李赵遍地刘”这样的大姓外,有两个姓氏出名人最多——胡、钱。而今,胡姓的名人多与政治挂钩,而钱姓的名人却多是学者大家。随着7月30日钱伟长先生的谢世,对科学界“三钱”怀念的文章越发多了起来。“三钱”,不但未离我们远去,仿佛离我们更近了。
    细细想来,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都是中国物理学界的大家,分别是我国原子弹、导弹、现在力学的开拓者;都是典型的爱国主义者,早年都留学美、法,而且留学期间已是成绩斐然,但他们都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回国。“三钱”的历程是新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代表了新中国一代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在“三钱”中名气最大的是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有齐白石、梅兰芳、老舍等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这样的国家级荣誉,而在科技界反而没有这种国家级的称谓,即便“三钱”的提法,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周总理在一次科技会议上信口而说,而流传开来的。这种现象真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当时科学界也是卯足力气创造了“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或许是为了国防保密的需要吧,很少有科学家的名字被宣传。随着“科学的春天”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1978年伴随着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的名字响遍中国;八十年代初期,知识分子的代表蒋筑英、罗健夫的事迹广为流传;而随着1986年“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逝世,人们才越来越清楚的了解到中国有一大批与祖国同在的科学技术人才,才越来越多的了解“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成果。而真正以国家的名义授予称号的钱学森是第一人。1991年,钱学森80周岁生日到来之际,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在此之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了“两弹一星”功勋,自2000年开始国家最高科技奖常态化。梳理这段历程,清晰的感觉到国家对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视,管理与奖励越来越规范。而钱学森的名字,已经成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学技术界一面光辉的旗帜。的确,这份荣耀不仅属于钱学森一人,而是属于以钱学森为代表的数千万计的科技大军。
    在“三钱”中最默默无闻的是钱三强。钱三强有位学贯中西的好父亲——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钱玄同,有一对享誉世界的好老师——法国的小居里夫人夫妇,有一位志同道合的好太太——被温家宝总理誉为“人中麟凤”的著名核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然而,钱三强就是钱三强,靠自己的天资与勤奋,学有所成,业有鼎名,终成大器。现在我们接受国防教育、了解中国外交,经常提及的是我国有“两张牌”可作为大国博弈、世界外交的筹码,一个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个牌位,一个是原子弹这个硬通货。我想在当时或许就是一张牌,那就是原子弹。有了原子弹才催生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而钱三强,就是从约利奥•居里夫人那里学习的铀浓缩、核裂变,就是在新中国主持了原子弹的研发,是名副其实的“原子弹之父”。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但是,科学的精神、科技的力量、知识分子的筋骨、科学大家的风范,被钱三强以行动诠释的淋漓尽致,完美无缺。
    在“三钱”中人生最曲折的是钱伟长。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钱伟长留学美国,和钱学森一起成为冯卡门教授的门生,那时创造的“钱伟长方程”等就已经名声鹊起。而从1958年,钱伟长成为全国最早的一批右派起,一直到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从46岁到66岁,这段科学家最辉煌的光阴却“虚度”了。离开了科学研究、离开了大学教育,离开了那片亟待人才的天地。而在这一时期,钱学森、钱三强却开创了“两弹一星”,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创造了人生中最美的华章。前几天在一个网络上看到一个调查——“钱伟长该不该回国”,52%的人认为钱伟长不该回国。对这一结果感到诧异,但能够理解,因为国家没有让他发挥一个知名科学家、教育家的作用,但钱伟长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把自己与国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话剧《茶馆》中秦二爷有句话说得好“我们爱国,可国爱我们吗”,尽管受尽苦难的钱伟长在改革开放后尽享了“爱国,国也爱我”的荣耀,但满腔热忱化作漫漫长夜依旧是历史的悲哀。在那个时期,不仅一个钱伟长,有太多的知识分子耗尽了光阴,甚至牺牲了生命。历史做出了客观的评判。于是,钱伟长的一生就成为一面不朽的镜子,照耀着一个人的追求,辉映着科学与科学家的良知,映照着一个国家的进步与繁荣。
    如今,“三钱”一一逝去,而留下的不仅是丰硕的科技成果,更重要的是科学的精神和科学家的品格。也许是种巧合,在上海送别钱伟长的日子,温总理在北京又一次看望了年已耄耋且扬名中外的科学家——何泽慧、吴文俊、朱光亚、王大珩。如今,我们不仅呼唤像“三钱”这样的大家,更呼唤千千万万科学的栋梁。我坚信,科学的精神是传承的,科学的光芒是无穷的。
***************************************************************
《小议“三钱”》相关评论 共3

网友:︶ㄣ龍舞oοО(xjlrw@yahoo.cn)来自: At:2010/8/20 17:47:47
主题: 小议“三钱”
缅怀。。。。。。



网友:秋雨生(sxdpgk@sohu.com)来自: At:2010/8/14 12:45:25
主题: 小议“三钱”
向焦王同志学习!(不是题词,俺老人家更不是伟大领袖,开个不大的小玩笑哈。)



网友:清风弄竹(qingfengjiang@163.co)来自: At:2010/8/10 0:05:09
主题: 小议“三钱”
焦王老师可真是潜心做学问的人呢!




页数: [1]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章丘小桥原创文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wenxue.zqb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0044号 鲁公网安备 37018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