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山”地名释解
|
文 / 坨凹山人
2010/8/18 7:10:14 发表| 已被阅读过 192 次| 评论0篇
|
 |
龙山,汉代称巨里聚,又名巨合城。著名的“巨合城之战”就发生在这里。金元时期,名般水镇。《重修太清观记》云:“般水镇在淄齐之间,镇之巽 ,有观曰太清,大定三年(1163)名额石刻存焉。……太清观相传创于唐,毁于宋之季,见名额于金,重修于元朝开国之初。”立碑的时间是“著雍君滩十月”,即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十月。
龙山之名,最早见于《魏书。地形志》:“蠡吾有龙山,县治未详。”查蠡吾乃南朝刘宋时所置(乔)县。史书虽失载,但从“(县境内)有龙山”一语推理,治所在龙山附近似无可疑。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里人李衮撰《重修龙山镇龙王庙碑》载:“龙山为历下首镇,汉称巨里,宋更龙山,其命名之义概不可追矣!镇之艮,有五龙王庙,仅存明献可刘公记碑云:“石桥下边有龙湾,湾上有龙山,山显龙神。若是乎山缘龙湾而得名,湾最下,镇最后,因山名镇”。
元人于钦《齐乘》云:“巨合城自宋为龙山镇。”陈师道《后山丛谈》云:“……是龙山设镇始于宋矣。”苏轼《阳关词》“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又给龙山命名始于北宋增加了有力旁证。
金末,红袄忠义军首领李全、杨妙真夫妇据济南时,曾进兵龙山,并筑有妙真寨,证明金末亦名龙山。
章丘市地名志认为:
1、上古五帝之一的太昊,以龙为图腾,以龙纪官。其中有
官为“居龙氏”的大庭氏五氏孙赫胥氏陵在章丘北部(今属邹平)。这一支龙的传人是在章丘繁衍生息,并以章丘北部为根据地向外发展,龙山是受其影响而得名。
2、以方位命名。远在两汉时,阴阳五行学家就将金、木、水、火、土五行加以推演,并提出了天人相应的论点。并进而将星空与地面相配合,以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对天下九州,分出星野(各有专指)。龙山位于东方,按五行,东方甲乙木,尚青;位居于左,为龙,因而得名龙山。
3、受堪舆之说影响,以“龙脉”理论为依据命名。杨筠松《疑龙经》“古人建都与建邑,先寻顿伏识龙关。”可见这种命法不但不稀见,而且相当普遍。
综观龙山地貌,受堪舆“龙脉”之说而命名较为接近事实。
|
|
|
*************************************************************** |
还没有评论
|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