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 谷歌搜索 
首页 | 小说 | 随笔 | 散文 | 诗歌 | 推荐 | 文集 | 留言板
 您的位置>>小桥·流水·人家>>随笔>>漫话经济
漫话经济
文 / ︶ㄣ龍舞oοО 2010/9/23 15:51:22 发表| 已被阅读过 197 次| 评论0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已成为人们普遍熟知的概念,经济现象也以千姿百态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它时而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生活,时而如狂风大浪冲击着我们的家园,不同的人也就对经济有了不同的理解。
    经济这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思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唯物主义代表色诺芬在他的《经济论》中将“家庭”及“管理”两词的结合理解为经济。严复曾将经济一词翻为生计。日本人将其正式翻为经济,后由孙中山先生从日本将这一说法引入到中国。
    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经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本来意思都是“经世济民”、“经国济物”,也就是治国平天下之意。
    我认为,经济从宏观上来看就是为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而通过交换平台和博弈舞台而从事的生产、创造、消费与活动。这个平台同时向个人、集体、地区、国家开放,成为检验个人、集体、地区、国家综合能力的竞技场也成为互利互惠的互助平台。
    从战略上来讲,不存在完全自由开放的市场,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因个人力量的薄弱必然导致集团化发展和联盟的形成。当然,也存在首先从宏观上建立国家整体经济框架,再逐渐对个人、集体、地区开放的现象。新中国经济的形成就是其中一例。中国因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处于全面落后状态。依赖自然经济模式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与不全面,这就迫使新中国不得不从宏观上建立整体框架。
    但一体的国家整体框架既无法形成市场制约机制也无法形成相互之间的竞争,这必然导致市场真空和权力真空,这进而导致了国营经济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不断弱化和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的滋生。
    经济应当是多位一体的,应当能包含个人、集体、区域之间的联合与竞争,经济不仅仅为国家、社会、集体、个人提供物质和精神需求,同时应当成为相互博弈的舞台,成为组织社会力量的重要方式,成为文化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
    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运转总是有规律的,在不同时期总是围绕不同核心来运转。从对经济的定义来看,古希腊是围绕家庭的管理展开的,而我国古代的经济则是围绕国家和民生同时展开的。从当今各国对经济的策略来看,美国、俄罗斯等国家都是以军事工业为核心展开的,由此可见,个人、国家和地区的安全是人们首先追求的价值目标。
    从美国对于经济的成功运作来看,环环相扣的整体战略布局是经济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如何让民生问题与科技、军事、文化、教育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例如,当今的互联网技术,就是美国首先以军事工业形式诞生再逐渐推广为民用的成功运作。
    我国各方面发展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上下脱节,这是我国应当吸取的教训。我国过去的军事工业与民营经济严重脱节,致使科技成果无法向民间转化,也就无法再从民间再次获取大量科技、人才和经济来源,自然也就无法支撑军事工业的扩大和发展。经济只有相互流动起来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现今出现的围绕房市、车市展开的这一轮经济对于我国的科技和军事并无直接反哺效应,房市泡沫引发了地方地皮炒作、车市进口品牌大量占据市场……然而这种盲目炒热的现象并不能促进我国以科技、军事、文化、教育等为核心整体经济运转,大量的人群通过房贷购房,资金必然会流向一少部分人手中,这便迫使我国现有人群迅速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然而缺乏创意的方格式建筑和依赖国外技术和品牌的车市并没有大量催生出依赖文化科技发展人才市场。如此的发展模式无疑制约了我国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转变。
    经济的发展应当考虑到社会人员的参与程度,经济发展应当同时以协调人群的协作模式朝更有利的发展方向迈进为基础。目前我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大量的农村人口守着几亩薄田难以维持起码的现代生活,这便迫使农民自发的为谋生而采取一切手段。农村人口由于缺乏资金、资本、人才、技术和相关的职业培训等原因一直处于经济竞争弱势。他们或是涌入城市,或是就地谋生。由于他们生产水平普遍较低,只能生产低端、劣质产品。由于收入少,使得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购买低成本低档次的的产品,这也就催生了我国低端甚至劣质产品的市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并不在于资源的稀缺性,而是在于我国只考虑到经济的市场博弈这一层,没有能够有效的统筹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地方上没有形成贸易同盟,经济上没能实现资金链条的内部循环机制和有效的防御机制,同时没有有效的建立面向社会全员福利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程、科技的发展,我们首要考虑的已不是产能问题,而首要考虑的是人力资源的社会配置问题。只有协调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优质产品、优质工程的产销链中,才能带来社会面貌的真正改变,只有有效配置人力资源,使之投入到社会发展进步的洪流中,才能加快社会进步的进程,只有建立可靠的社会保障机制,才能使劣质产品产销链条自动消失。假设岛上有100个人,这100个人分别从事着10个产业,一个人同时供应10个人该项产业的产品才能获得相互的贸易平衡,我们的各项产能如果提高了一倍,失业者如果享受社会福利保障,仍会有50人失业,如果我们组织40人开发新的产业,我们就可以为生活多一份新的色彩,如果剩下的10个人原来生产劣质产品,流通在岛上的产品将更加优秀。如果我们没有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如果不能不断的组织社会力量投入到新的产业开发渠道上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失业,产能提高反而会成为岛上的一次经济灾难。
    目前的中国不是人力资源稀缺,而是大量人力资源闲置和浪费,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资金配置和资源配置不合理。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很多人手中掌握了大量的资金并集中在城市。这些先富起来的人为了使财富保值、升值,把钱大量投在了古玩、字画、玉石、茶叶等市场,这些热钱只是在藏家和炒作者之间流动,每一次升值对于大众来说都没有实际经济意义,而且白白的占用了大量的现金流,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不断猎取财富新贵们的现金。还有一部分投机者投资楼市,致使房价远远高于成本价流通,这样便使劳动价值远远低于土地泡沫滋生的既得利益者的收益,于是毫无审美和艺术价值的方块式建筑像垃圾一样逐渐占领着中国的各个城市,而那些实际的劳动者却拿着微薄的收入无法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他们在农村也仅仅能住上棚户建筑。这种恶炒丝毫没有培育出设计施工人才市场,更没有出现资金的合理回流,对于农村劳动力市场只是在掠夺,丝毫没有起到反哺的作用。由于新生的资本家大多选择移居城市,农村市场越发的缺乏资金和资本的投入,很多人感叹中国的农村像非洲。农村人口由于找不到与城市对接的资金回路,依然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的边缘。要想走出泥泽必须将经济的步伐放慢一些,使农村与城市间资金实现合理的对流,在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有必要实现教育、行政人口的财政垂直,以抵消地方财政的压力,实现区域间的平衡。
    社会经济的目标一方面要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另一方面要要实现人的合理竞争与发展、实现社会人才结构的不断优化。我们现在之所以不能做到第一点根本在于我们不能及时的调整社会经济结构,让其服务于我们的社会发展目标。财富过分的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但少数人由于受个人素养的限制并没有使资金变为推动力使社会向真、善、美、智、仁、信的方向发展。我们看到很多人用几亿元修筑的别墅并没有什么艺术审美价值,很多人用卖上亿条裤子赚来的钱买来了国外名车更无助于推动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我们也应看到我们的各个社会权力部门在引领社会发展时如中国足协领导的中国足球一样除了贪赃枉法并没有带来社会秩序走向良性发展。我们目前现在还谈不上实现人的合理竞争与发展、实现社会人才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国社会并没有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来引领社会,由于全面的落后,技术的不断引进更造成国内人才市场的混乱。面对纷乱的格局,中国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道路不能仅仅依靠经济,更需要政治、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协同配合。
    随着经济文明的延伸,经济不能仅仅服从于功用,更要围绕一定的价值目标展开,经济的生命力来源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更应当反哺文化、教育和科技等,使之产生联动效应。
文化、科技渗透于经济的全过程。从经济活动中的人到对经济活动的处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产品的交换以及使用,无不渗透着文化和科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科技融入经济之后,市场的交易已不仅仅体现在商品交易本身,商品随着文化与科技的引入应当不断产生升值,商品的交易更应成为一种文化的交流。现在,经济全球化风行世界,这既会给各国带来快速发展的经济机遇,也有可能带来文化一体化的问题。有人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有计划地推广它的文化,即价值观。
    面对文化、科技、教育与经济的进一步融合,我们不仅仅要教育我们的企业如何做好我们的企业文化、延伸科技发展,我们也有责任教育我们消费者怎样用文化理念去选择商品,这样才能实现文化、科技、教育与经济的双赢。

***************************************************************

还没有评论

页数: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章丘小桥原创文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wenxue.zqb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0044号 鲁公网安备 37018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