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游世博
|
文 / 焦王
2010/11/5 22:20:51 发表| 已被阅读过 260 次| 评论1篇
|
 |
上海世博会的大幕徐徐拉上了。回眸六个月的历程,带给我们的是激情,带给世界的是精彩。我也时常回忆起自己两次走进世博园的经历,越发感到难忘。
七月十九日夜晚,大巴行驶在卢浦大桥上,浦江两岸灯火辉煌,世博园里各个展馆造型各异,让一车人兴奋不已。第二天,我们冒着37度的高温走进了世博园,天气的炎热难抵我们的热情,在我们眼里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一日,游客有37万,我们已经认为这就是个天文数字了。那是很有趣的一天,我和几个同事“组成”了一个小组,把所有的物品集中在一个大背包里,轮流着背。除了简单的午餐,我们都是在匆匆忙忙的行走,时间精打细算,走路近似小跑,眼睛在欣赏风景的同时还要关注周围馆排队的情况,目的只有一个:多看几个馆。宏伟俊美的中国馆、造型奇特的英国馆、声名远播的沙特馆等等,排队的人犹如长龙,我们只能望而却步,拍照留念。更多的时间我们走进了那些规模较小的展馆,领略异域风情。亚洲、非洲的几个联合馆都去看了,卢森堡、朝鲜、伊朗、乌兹别克等国和几个国际组织的展馆,还有城市足迹馆、韩国企业馆、宝钢大舞台等企业展馆,短短七八个小时,从浦西到浦东我们进了大大小小20多个展馆,我的那本“护照”上盖了40多个章。这些展馆,有的展示着自己国家风土人情的图片,有的陈设着著名建筑的复制品,有的销售着本国特有的手工制品,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匆匆忙忙的行程,怀揣着游世博的兴奋,也有几分遗憾,外国展馆不去就罢了,没能看看中国馆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没想到,三个多月后,十月二十三日我又一次走进上海,那天下着绵绵细雨,浦江两岸依旧灯火通明,流光溢彩。几近午夜,我们几个人让汽车来回在卢浦大桥上慢慢行驶,就是赏不尽世博园美丽的夜景。一座座建筑代表着一个个国度,不同风格的建筑相映生辉,夜色下,灯光中,更是动感带着宁静,辉煌带着玲珑,感到目不暇接。而中国馆是那样的精美、大气,远远望去中国红格外引人注目。第二天,又一次走进世博园。与前次相比,这次要沉稳得多,我的注意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个场馆,而是在体味世博最后的精彩。距离世博闭幕只有一周的时间,新闻中说游客每日达百万之多,街头的宣传已经充满了依依惜别的意境。从一入上海公安人员的身份检查,到街头的交警、出租车司机,到入园的安检,还有笔直站立的武警战士,到园区里依旧绿上衣、、白裤子的“小白菜”志愿者,我都看得很真很细,世博留给我的精彩不仅仅是场馆,而且还有他们。我在想,世博会这半年,他们是如何度过的,依旧完美的服务,靠的是毅力和精神。
又一次站在中国馆前,由远及近,这座被称为“鼎盛中华,天下粮仓”的建筑,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像是“中华”文字,方方正正,中间交叉的巨大电梯更是衬托了它的恢弘,载满了兴奋的游客。 随着人群徐徐进入,坐电梯到顶层。动感十足的大屏幕《春天的故事》,从一个细微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发展。最吸引我的无疑是巨大的《清明上河图》,100多米长的墙壁是“活动”的图画,数百个图画上的人物和船只惟妙惟肖的变“活”了,在感叹张择端笔下北宋盛世的同时,更感叹今人高科技的创造。而与《清明上河图》相对的是国之瑰宝——秦陵兵马俑的车马仪仗,神采奕奕,金光闪闪,显示着中华文明的璀璨长河。乘坐小火车参观学习“古代建筑史”,信步“低碳生活区”,感受环保节能的浓浓氛围。而离开时,悬挂的儿童画长廊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在近一小时的参观中,用心去看,感觉处处是风景,中国馆真的是大气磅礴,内容丰富,动感时尚,不虚此行。
风从东方来,世博很精彩。两游世博园,珍藏记忆中。
|
|
|
*************************************************************** |
|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