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雨西湖
|
文 / 焦王
2010/11/10 10:14:37 发表| 已被阅读过 381 次| 评论4篇
|
 |
那日小女在家给我背诵刚学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还讲西湖的美景、西子的传说,没想到第二天我便飞往杭州了。
夜幕下,找一家老字号,来一斤陈年的花雕酒,品味一下地道的西湖醋鱼,带着西湖的“醉”意,乘着夜色,沿湖而行。这儿已经没有了围栏,成了一处开放式的公园,在处处景点门票飙升的情形中,西湖显示了更为开阔的胸襟。登断桥,从白堤到苏堤,目光看着湖水,思绪已是飘向远方了。自然想起一个个熟知的传说,想起唐宋的文豪,这桥也就不是一般的桥了,是跨越天上人间的仙桥,是融汇古今的诗文。更没想到,苏小小墓和武松墓离的如此之近,一个南齐名妓,一个北宋侠士,居然在此相邻而居了。夜色中,无法细读碑亭的诗文,不读也好,传说人物的空冢,留得一段佳话,留得一种记忆,已是西湖的荣幸了。行至栖霞岭南麓,隐隐的看到依山而立的几座轩宇的牌坊,我知道那是岳飞墓了,精忠报国的气概,还我河山的豪迈,都长存在西湖的山水中了。
走累了,在月波楼前依栏而坐,砌上一杯龙井,静静地,静静地欣赏西湖的夜色。风亦飘来水亦荡,月亦婆娑云亦游。沿岸的樟树有的盘根错节,刚毅苍劲,斜卧在湖水中,像是坐在这儿小憩的长者;有的两树合拢,彼此偎依,轻抚着树下的俊男靓女。东风拂面,湖水轻轻拍打着堤岸,演奏着轻柔的夜曲,月色正圆,不时从厚厚的云层中穿过,洒下银色的光。远处,左侧是万家灯火,错落有致的建筑灯光闪耀,透着城市的活力。而右侧,是黑黝黝的天目山系,像一把枕椅,三面环绕着把西湖拥入怀中。这山不见得高,但山的绵延与西湖的水面构成完美的比例,湖面开阔而不显急促,湖水悠然而不张扬,说雍容华贵有之,说小家碧玉也有之。而远处,雷峰塔、六和塔点缀着灯光,熠熠生辉,像遥远的传说,梦幻的情形。“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此情此景不正是“平湖秋月”的美景吗?
清晨,在宾馆的观景台上眺望西湖,孰知窗外已是细雨蒙蒙,西湖的水面雾蒙蒙的被雨水笼罩着,隐约几艘小船来回行驶着,较近的宝石山上的保俶塔瘦削高耸,清晰可见,而远山更是若隐若现,犹如海市蜃楼一般,更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来到月轮山,撑一把天堂伞,在雨水登临六和塔是何等的惬意,拾阶而上,昂望宝塔,方知其雄伟。塔内的台阶木、石、砖都有,那是历尽沧桑,多次修葺的结果。越往上越狭窄陡峭,登上十三层的塔顶,还真是需要喘上几口。站在宝塔的顶层,透过一个个窗口环视四周,西湖烟雨蒙蒙,群山苍翠巍巍,最壮观的就是钱塘江了,宽宽的河面,此时波澜不惊,让人难以相信这里有着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据说这六和塔就是为镇江而建。还有一座大桥横跨在江中,那就是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久久凝视这桥,不禁想起茅以升先生两次修建钱塘江大桥的典故。我忽然感到,这儿的景致,这儿的建筑,怎么有这么多的历史和传说,怎么有这么多打动人心、无法忘怀的情结。
行迹匆匆,无法久留,没有时间仔细欣赏西湖的美景了,汽车从西湖岸边和群山之中匆匆驶过,柳浪闻莺、云溪竹径、灵隐禅踪、梅坞春早,这些西湖的景致一闪而过,但这些名字却深深地记在脑海中。西湖有多少景?我觉得数不清,处处是风景,人人在画中。不信你看那山并不高大,但半山已是烟雾缭绕,如同仙境;还有,遍地的茶园怎能不让人想起西湖的龙井和沁人心脾的茶香。
离开杭州的路上,依旧沉浸在西湖的风景中,苏轼的诗句从胸中油然而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是人间的天堂,是画,是诗,那就用诗写下印象西湖吧。望着车外的细雨,同行三人每人即兴写了一首诗。李先生着眼西湖十景,吟道:柳浪闻莺莺轻鸣,三潭印月月朦胧。花港观鱼鱼腾跃,断桥残月雪雪无踪。马先生感悟天上人间,和道:天目怀西子,钱潮拥六合。玉兔赏湖色,怎比人间悦。而我,也吟了四句记录行程:东风水荡月波亭,西湖苏堤话龙井。六和塔上寻旧事,钱塘江畔闻潮声。
|
|
|
*************************************************************** |
网友:秋天的阳光(zqwpf@163.com)来自: At:2010/12/16 8:53:04 |
主题: 烟雨西湖 |
暖风醺得游人醉啊!多么逍遥自在啊。 |
|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