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闪光的足迹
|
文 / 孙子兵法
2011/4/21 21:23:28 发表| 已被阅读过 325 次| 评论3篇
|
 |
闪光的足迹
——读王韶钟《绣江情》有感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为社会服务的,是写给广大读者和人民群众的;不是你写什么人们看什么,而是人们看什么你写什么……”这是王韶钟先生在一次文学笔会上说过的话。现在想起来,不敢说这段话完全正确,但是却很有道理,对文学新秀是应该有很大启发的。初学写作者往往因为受到生活阅历和写作水平的制约,总是走不出“小我”来,写出的习作也很难起到为社会服务的作用。而王韶钟在章丘文联工作多年,不但是高产作家,也是文学新秀的良师挚友。
我手头有他送给我的一本诗集《绣江情》,那是他出版的第二本诗集。读后感悟颇深,聊发谬论。
通读该书,共九籍99首诗歌,第一辑《咏物言志》,从“杏”、“山枣树”、“砖”写到“炊烟”、“山道”,用一些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琐碎物体表现人生;第二辑《旅游抒怀》无不透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后面几籍《教苑乐园》、《乡镇风情》、农家纪实》等,宛若一幅幅山水国画,又似一曲曲绣江颂歌,通过描写各行各业的人物和各种生活片段,讴歌现实生活。选材博大广泛,意味深远。
着重谈谈《绣江情》的语言特色。有人说,诗忌白话。但是王韶钟的诗歌中却大量运用了白话,像《福伯轶事》两首诗,不但不俗,反而贴切自然,提升了主题。许多诗歌中运用了夸张手法,这又是一大特特色。《危山》最后两句“秋天的富庶有多沉/搬起危山当秤砣/”。人们都知道,“秤砣虽小压千斤”,如果用一座山来当秤砣,那么这里的财富该有多少呢?此比喻恰当传神,想象丰富。《春雨》一诗,共分三节,整首诗歌就是一个大排比,结合得非常严密;而每节又穿插了其它修辞格,对仗工整自然,拟人活灵活现,将一首诗歌的意境升华到了极点。总之,韶钟先生诗歌在语言运用上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王韶钟是章丘写诗最多的人之一,至今已经发表两千余首。但是他的诗歌不媚俗,不追求时髦的外衣,总是用辛勤的汗水浇培诗花,正如他的《脚印》所述:“苍鹰的脚印在云霞上/沙鸥的脚印在潮汐上/勤奋者脚印在哪里/镌刻在困难的脊背上//呵/我礼赞勤奋者的脚印/它是成功的花瓣/胜利的勋章/我沿着闪光的足迹前进/去收获青春的憧憬和理想//”。这正是几十年来他在文学路上自己的真实写照。
1998.5.24.
发表于《寒泉诗刊》
|
|
|
*************************************************************** |
网友:泉都王子(lxwzx72@qq.com)来自: At:2011/4/24 22:03:36 |
主题: 闪光的足迹 |
与王韶钟老师曾有一面之缘,还是在91年的文联。思念... |
|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