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 谷歌搜索 
首页 | 小说 | 随笔 | 散文 | 诗歌 | 推荐 | 文集 | 留言板
 您的位置>>小桥·流水·人家>>随笔>>子贡的语言艺术
子贡的语言艺术
文 / 高太守 2011/5/8 19:32:41 发表| 已被阅读过 346 次| 评论2
  在孔子受业身通的七十二位大弟子当中,子贡,应该算是最为能言善辩的二位弟子之一了(另一位是宰予)。子贡位列孔门十哲的语言科之一,足见子贡在孔子的众位弟子当中的极高地位。整部《论语》里跟孔子师徒对话最多的就要数子贡了,共有三十多章。
  在孔子的面前,子贡完全是一位孔子的景仰者,和谦逊的求知者学习者的姿态来表现的。对孔子的问话或者回答答老师的问题总是做为一个学生的立场出发的。孔子对这个弟子也是格外器重和偏爱。对子贡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回答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在这段话当中孔子不仅回答了子贡的疑问,还延伸出人生和做学问的道理。那就是,要勤于学习还要灵活地去思考问题,遇到了不懂的事情,就要去问,哪怕去问一个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孔子曾给过子贡极高的评价,有一次子贡跟孔子在一起,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意思就是:老师,我端木赐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你是个有用的器物。我是个什么器物呢?孔子说:是个华美贵重的瑚琏。孔子所说的瑚琏之器是古代祭祀时用来盛黍稷的贵重器具。夏朝人称之为瑚,商朝人称之为琏。在这里孔子把子贡比做一个有特别才能的人,可担当大任的人。
  有时孔子在学习上对子贡也是有批评的,比如: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要去掉每月初一祭祀时敬献活羊的礼仪,孔子就对他说:“端木赐呀,你爱惜那只活羊,可我却爱惜祖宗传下来的礼仪呀。”这种批评是温和的师长父亲般的忠告。相比于孔子对另一位以语言见长的弟子宰予的批评简直就是和风细雨了。 
  宰予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可以想见,当孔子骂宰予“予之不仁也!”时气得胡子都一翘一翘的。
  子贡对于孔子的景仰之情是发自内心的。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叔孙武叔诋毁孔子的为人和学问。这话传到了子贡的耳朵里,子贡便对叔孙武叔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是个小土丘,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这段话不仅表现了子贡对老师孔子的仰慕和尊敬之情,更体现了子贡高超的语言艺术。只有寥寥数言便让孔子的形象如日中天,有谁能再用别的比喻超过孔子的高度呢?
  还有一次,弟子们认为孔子有学问有境界,可就是不愿出来做官做事,不愿为天下所用,所以就公推子贡来劝说老师孔子。子贡与孔子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见到孔子并没有直接劝说孔子应该以天下苍生为念,一类的官话套话,那样也许一句话就让老师给堵了回去,子贡先是跟孔子打起了比方,他说:这里有一块精美的玉,是把它藏在柜子里呢,还是让那些识货的商人把它卖了呢?孔子就回答说,要卖,要把它卖了啊。我是等待着那些识货的人来,等到那些真正认得美玉的人来买啊。这是很重要的。孔子并不是不愿意出来为天下做事,而是等待时机。要用,但是要有选择的用。古代人用玉比喻君子,君子的品格像玉一样温润华美。这种赞美会让所有的人都笑逐颜开的,想来孔子也是不能免俗的。一句话就能让老夫子开心不已,这水平也许只有子贡有吧。先把您老人家的耳朵给理顺了,心情自然就会大好,再跟您说点什么,也不会招致一顿猛烈的回击了,对话的双方把自己的意思都表达出来,而且还都能开开心心,这正是子贡所具有的高超的谈话的艺术。
  子贡有扬人之善的美德。有一次跟孔子在一起评论诸弟子的学习情况,师徒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意思就是:你跟颜回相比谁更优秀呢?子贡就回答:我端木赐哪里敢跟颜回比呢,颜回听说一件事便能推知十件事,而我只能推知两件事情罢了。孔子说:是不如他,我赞同你说的,不如他。从这一段对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贡的品格,不矜功更不骄情,把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却把别人的成绩说得极高,其实在这种谦逊的情况下不会使自己变得渺小,反而会让你的形象高大起来。
  绝非像子贡自谦时说的那样,其实在春秋时期有一场著名的战争跟子贡有着很大的关系。孔子和子贡师徒们生活的那个时期已是春秋末期,中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激烈动荡时期,晋国的国君已渐渐失去了势力,由六卿掌控着国家的权力。齐国的田常已经得势,实际上控制了齐国的政权。吴国打败了越王勾践,也有称霸一方的意愿。在这种情形这下田常想要篡夺姜齐的天下,但是他还是忌惮齐国的一些重臣的。所以想出一条扰乱齐国的策略,那就是战争,对谁呢,自然是跟鲁国打仗。眼看大兵压境,战争迫在眉节,孔子便把弟子们招集起来商量对策。孔子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夫鲁,坟墓这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我们的国家故土很快就要成为战争的场所,坟墓之地了,国家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了,你们这些弟子们到了该为国出力的时候了。首先站出来的是子路,被孔子制止了。接着子张子石等人请缨,孔子也没有应允,直到子贡站出来。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氛围下,子贡开始了其传奇般的救亡鲁国的外交历程。
  子贡首先来到齐国,见到了田常,对他说了这样一段有意思的话:
  “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
  田常听到这样一番话当时非常气愤,同时又感到非常好奇。于是子贡便给他分析形势,说他田常虽然掌握了齐国的一些权力,但还是立足未稳,此时攻打比较弱势的鲁国,得利的只会是齐公跟那些大臣们。如果攻打一些强大的国家比如说吴国呢,就会消耗齐公及大臣们的人力物力。到时候得利的就是你田常先生了。田常一下子就被子贡说动了。
  于是子贡就来到了吴国。跟吴王说了这样一番话:
  “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以抚泗上诸侯,诛暴齐以服强晋,利莫大焉。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吴王一听有这么多好处眼前大放光明,但他还有后顾之忧,那就是南面的越国,他说等消灭了勾践,再来出兵攻齐。子贡赶紧说:“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智者不失时,王者不绝世,以立其义。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比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并提出由自己出使越国。让越王跟吴国一同出兵攻打齐国。这样少了后顾之忧还能削弱越国的势力。于是吴王“大悦”。
  子贡又来到了越国。见到勾践开门见山地对他说:你卧薪尝胆以图东山再起的事吴王已对你有所提防。想要来攻打你们越国。越王顿首请子贡出谋划策。子贡便指出吴王为人“猛暴”,杀了忠臣伍子胥,国政由佞臣把持,国家其实已经外强中干。此次吴王伐齐,败则大大有利于越国,胜则会威胁晋国。这时我子贡愿出使晋国,让晋国联合越国灭亡吴国。越王自是千恩万谢。
  子贡又回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越国的勾践对吴王十分的忠心,越王还表示,愿意带领全国的士兵随同吴王一起征讨齐国,还随行带来了一些上等的兵器。吴王十分高兴,问子贡这样行不行。子贡说:“不可。夫空人之国,悉人之众,又从其君,不义!”。只建议吴王收下兵器。于是吴王听从了子贡的建议,发全国之兵越兵攻打齐国。
  子贡于是又连忙赶到晋升国告诉晋国国君危机将至,当小心提防应对吴国的攻打。子贡真如同一位顶极的围棋高手,将纷纭乱世演变成了一盘绝世好棋。凭一张利口,把各个诸侯玩转于股掌之间。春秋时重要的吴越争霸、田氏代齐等大事件竟在子贡的策划下发生了重大转机。子贡的出使,加速甚至部分改变了春秋的历史进程。
  吴国与齐国大战于艾陵,大破齐师。后来又兵晋国与晋兵在黄池之上大摆战阵。晋人早有防范,击败了吴军。越王闻信,涉江袭击了吴国。吴王急忙回军,在五湖与越军混战“三战不胜”。最后越军杀死了吴王夫差,越国得以称霸东南。
  子贡凭着他高超的语言,绝世的智慧,打破了春秋时期各个势力的均衡。他可称得上是一位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语言的天才。所以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子贡有着极高的评价: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子贡除了是一位高超的政治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有一重重要的身份。那就是他还是一名出色的商人。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孔子的意思是说,“颜回是我弟子中最能接近道的人,但是他非常贫穷。子贡呢,拒绝天命的安排,不太按常规行事,跑去做生意,结果总是能赚到大钱。”虽然说子贡是一名出色的商人,但是他绝非那种唯利是图的奸商。他一生追随孔子,就算是孔子厄于陈、蔡,畏于匡之际,最穷困的时期,也能见到子贡的身影。他对孔子是十分尊崇的,《史记》中还记载了师生之间感人的一幕:
  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仗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后七日卒。孔子早年的大弟子们死的死,散的散,子贡成了少数能够最终送行孔子的人。其他的弟子为孔子守墓三年洒泪而去,只有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然后才离开。可见他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孔子死后,子贡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领袖人物。由于子贡杰出的政治外交才华,子贡“常相鲁卫”。客观上也为子贡宣扬儒家学说提供了很好条件。
  子贡,也是一块千年温润的美玉。

2011-3-23
***************************************************************
《子贡的语言艺术》相关评论 共2

网友:刀耕火种(shangduan_001@163.co)来自: At:2011/5/16 22:36:10
主题: 回眸
问好回眸,谢谢来读小文!



网友:回眸(123456@163.com)来自: At:2011/5/11 11:48:29
主题: 子贡的语言艺术
语言的艺术,来自于内心的润泽,心存善,言亦美。




页数: [1]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章丘小桥原创文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wenxue.zqb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0044号 鲁公网安备 37018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