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 谷歌搜索 
首页 | 小说 | 随笔 | 散文 | 诗歌 | 推荐 | 文集 | 留言板
 您的位置>>小桥·流水·人家>>随笔>>儒学与茶道
儒学与茶道
文 / 焦王 2011/6/30 0:08:24 发表| 已被阅读过 278 次| 评论0
    儒家以“中庸”之道为主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至理”(不违背事物的常理)、“中庸为德,其至矣乎”。 朱熹解释“庸”:“庸,平常也。”“庸”为什么是平常呢?永久恒常的东西必须是平常的。不能小看平常的东西,只有平常的东西才是恒常的。茶,显然可以是恒久的。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文化源远流长。喝茶有益健康,喝茶陶冶情操。而今,生活节奏加快,茶却日益深入到生活之中,于是,儒学的传承,茶文化的弘扬,也便在这品茗论道中有了新意,甚至有了“人生如茶”的感悟。
    处事要有清新之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读书人的愿望,能实现人生理想的毕竟少之又少,但更多的儒学之士,是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操守,身居陋室,胸怀天下,感悟世态炎凉,品味人间百态。“生生不息”、“厚德载物”依旧扎根于心间。于是奇山异水带给儒士们以豪迈,清泉茗茶带给儒士们以清新。品茶,犹如品味人生,那份真爱与执着,奋斗与追求,都化作淡淡的苦涩。焦虑与忧患,名利与奢望,都淡淡的隐去。对我来说,文字写到混沌处,品香茗,识其味,更能才思上涌,融入笔尖。
    修身要有清雅之举。儒士们时常把品茶看作是品味人生,感悟家国同构,感悟庙堂与陋室的共鸣,这酸甜苦涩,忧患得失也就显得愈发远大。于是,饮茶也就不是一种享受,而是把闲适的时光聚拢到人生的追求,把个人的享受融入了更多的仁、义、礼、智、信。“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荡昏寐,饮之以茶”(《茶经》)。儒家是茶文化的筋骨,这就是茶道与儒家的共同思想,自然也是儒君茶人的品茗追求。儒君举手投足之间融入了一种淡定与追远,保持了几分天真与坦然,即便立于草野,想必也会卓尔不凡。
    做人要讲清廉之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品茶,犹如做人,平和心气,内求收敛,外自宽和,如杯中的茶叶,无论何种的水质,都会保持清且直的身姿,所以才舒展的最美丽。“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淡”是茶的味道,是生活的味道。把时常涌动的期待、渴望、焦虑、忧患都在一杯清茶中淡去,让心灵有更多的平静和自由。偶尔,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自己,从枯燥的人生中创造出一种隽永的情调,使生活变得富有情趣。
    茶道需要广大。陆羽在《茶经》中提及“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苏东坡称茶为“叶嘉”,有“叶嘉酬宾”的记载,并有“活水还须活火烹”的煮茶经验。范仲淹有诗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称茶香比兰花之香更胜一筹;而孙中山先生则明确倡导茶为国饮。在新的历史时期,带有儒家思想的茶文化更应关注人的道德修养以及和睦的人际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特殊作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愿儒学与茶道都得到弘扬。  
    周末,砌上一杯香茶,闻其香气,沁人心脾,才思上涌,融入笔尖,想起《中庸》有“极高明而道中庸”之语,也变以中庸论茶道了。
***************************************************************

还没有评论

页数: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章丘小桥原创文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wenxue.zqb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0044号 鲁公网安备 37018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