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谒郭沫若故居
|
文 / 焦王
2011/6/30 0:08:32 发表| 已被阅读过 293 次| 评论0篇
|
 |
夏至,来去匆匆的去了趟北京,在两个多小时的自由时间中,去了恭王府,那里是和珅、奕䜣的宅邸。在和恭王府相邻的胡同里,看到有块影壁树立在马路中间,我便觉得这个院落不是寻常人家,近了,抬头一看,古朴的门檐上挂着邓颖超题写的匾额——郭沫若故居(注1)。郭老的故居,应该看得,那兴致,对我来说远胜于“小故宫”恭王府。恭王府里走马观花,而郭老故居细细品来。
从嘈杂的街巷步入一个恬静的小院,心也一下子平静了许多。青草如茵,绿意盎然,那绿延伸到银杏树下,葡萄架上。一颗寻常的银杏树,却有着不寻常的故事。那是1954年的春天,郭夫人于立群患病去外地治疗,在她离开北京的第二天,郭老带着孩子们从西郊移回一棵银杏树苗,种在院中,郭老为它起了“妈妈树”这个名字,寓有“孩子们少不了妈妈”的深意。后来搬家,郭老也把树移植到了现在的四合院里。绿草丛中竖立着郭沫若的铜像。两腿相叠而坐,双手抱膝,目光祥和而深邃,像是在专注的思索问题,又像是欣赏院落的风景,像是回忆波澜的人生,又像是注视着未来的前行。
从前院进北门,是两进的一个四合院,东西狭长的院落清洁宁静,迂回的长廊古朴典雅,透过玻璃能够逐一看到郭老的会客室、办公室、书房、卧室。客厅较大,像是接见的样子,呈“八字”摆设着老式沙发,在这里,能够感受到“谈笑有鸿儒”的惬意,不知有多少社会贤达、文化大腕是这里的座上宾。在靠近南侧的一张普通的书桌上,摆设着台灯,笔墨,在这里,令人想起那些朗朗上口的诗作,行云流水的书法。不仅是这些,郭夫人于立群的书法让我大饱眼福,颜体、篆书,气势宏大,若非亲见怎么也想不到出自芊芊之手。郭老的书法多是运笔自如,飘逸洒脱,而于立群的书法却是严谨周密,大气磅礴,难怪郭老最终会选择于立群,真是才子佳人,兴趣相投,相得益彰。
去年到过绍兴,也曾走进鲁迅故里,在接踵而行的人群中我却感觉不出兴奋,在我的眼里,周先生就是一个革命的斗士和革命的文学家,其他的都很勉强。而郭沫若不是,他是一个真正的大才、奇才、全才,科教文史几乎无一不通。他是有着浪漫情怀的大诗人,有着和伟人相通的诗词歌赋;他是以古鉴今的文学家、剧作家,有着著作等身的书籍巨著;他是慧眼识金的考古学家,研究甲骨文的一代宗师;他是妙笔生花的行书巨擘,诗书并举呼之欲出。而且,郭老还是担任了20多年的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我不敢想象,当时在他的手下,聚集着多少文化界的、科技界的大家人物啊。
虽说自己也是初次走进这里,感觉一切都那般亲切。我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郭老,一个真实的文豪大儒。有位同事与我同行,我便做了会“导游”,结合故居的陈设,讲起沫若的由来,讲起甲骨文的“四堂”(注2),讲起郭老参加北伐和南昌起义,讲起郭老的《蔡文姬》《甲申三百年祭》,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也讲起他的日籍妻子安娜。同时笑着说:听你的讲解,使我重新认识了郭沫若,有了好感。那以前对郭沫若有何看法和偏见呢?无非有二吧,郭老丰富的感情生活总是被人津津乐道,其实在那个时代,冲破思想禁锢是新文化人物的时尚,看看鲁迅、徐志摩、丁玲等同时代的文豪们,又何必要追究一个郭沫若呢?还有,无非是文革时期,郭老也有偏激的言论,也有奉承女皇的诗词,而想想晚年的郭老,由于领袖的保护自己安然无恙,而两个儿子都在文革的斗争中莫名其妙的死掉了,不是郭老对不起历史,是历史对不起郭老吧。相反的,郭老晚年《水调歌头 粉碎四人帮》、《科学的春天》才是他感情的流露啊。
走出四合院,我又在铜像前驻足良久,我不禁自叹道“中国只有一个郭沫若”。墙壁上一首郭沫若手书的诗作映入眼帘:“百花齐放百鸟鸣,贵在推陈善出新。看罢牡丹看秋菊,四时佳气永如春”。这是郭老对中国文化、中国文艺的概括和总结,也是郭老一生不断推陈出新,保持旺盛创作力的生动写照。即将走出故居,我不禁再次回首,清幽的故园,宽敞明亮的四合院,参天的古柏,清脆的鸟鸣,浓郁的自然芳香,更觉得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注3)。
注1:郭沫若故居所在地前身是清代和珅的王府花园,后被抄,花园遂废。同治年间,此处成为恭亲王的草料场和马厩。民国时,恭亲王后代把此地卖给达仁堂乐家药铺作为宅院。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先是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大使馆馆舍,后由宋庆龄同志居住。1963年郭沫若迁入,直到1978年6月病逝,在这里度过了他最后的15年。
注2: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家乡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有两大河流,大渡河(古称沫水)以及流入大渡河的雅河(古称若水)。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有“四堂”之说,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之前甲骨学研究的历程与成绩。
注3:南朝王籍《入若耶溪》全诗: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
|
|
*************************************************************** |
还没有评论
|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