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行思录
|
文 / 袁生易
2011/7/13 9:14:16 发表| 已被阅读过 194 次| 评论0篇
|
 |
有一段时间没写点东西了,最近一直忙着期末复习、暑假支教、调研还有就是暑假找工作的事,头都有点大了。除了找工作的事依旧没有着落外,其他的都告一段落。
可能是最近休息不规律的原因再加上紧张的神经有些松懈了,晚上开始不断的做恶梦,导致早晨一起床大脑就不清醒以致于影响了一天的心情与效率,终于长期积累的弊病终于爆发了---------今天下午一直在睡觉。
傍晚醒来以后,洗把脸,泡上衣服,心情有点莫名失落。自己试图寻求答案却没有结果。
难道是前几天工作强度太大了,太过于充实了,一旦松懈便自然生出些落寞与茫然?也许是对考试由衷的厌倦及对工作、生活中人际关系过于复杂的无助,也许是对周遭环境的过于敏感及对其不良暗示的憎恶?总之,一切不良情绪便如小山般堆积在了胸口,无法疏通与排解。
周围的朋友都在忙自己的事情,不忍心自私的打扰他们把不良情绪传染给他们。对于舍友与同班同学则不屑于向他们倾诉,因为总感觉感觉太近,就如同农村的邻居一般,一点鸡毛小事便可能引发争吵并抖出对方的缺点与“糗事”,他们不能给我一种可以倾心声诉衷肠的安全感。
对于亲人,这种心理状态更是不宜开口,他们不理解倒是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不在他们身边,他们会因此而担心,此为不孝。或许报喜不报忧就是这个道理。
那剩下的排解途径唯有文字了。
读到这儿,或许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性情中人的一丝端倪,这是否就意味着我的情商比别人稍低一些呢?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曾下定决心要写日记,因为日记可以记下大学里的点滴趣事可以督促为理想坚持不懈的奋斗;可以记录心路历程以促成内心的强大;也可以帮我理清思路为工作学习提供一盏明灯,但为了证明我不是一个低情商的人,我毅然放弃了写日记。只是有时有感而发写写随笔罢了。然而我错了,忘了一句哲言:当有些东西需要证明时你已经或正在失去它。这该是一句多么令人纠结的事啊!
我非常不情愿的承认我是一个多愁善变的人,因为现实中的生存与发展现状更需要理性,尤其是男性,尤其是对一直为最高理想——创业做积累的我。有时我就想创业的人都是疯子,是被现实逼疯的疯子,而创业成功的人则更是内心无比强大的疯子。我不甘心因为内心的脆弱而使自己的一切努力泡汤,最终致使价值体系的轰然倒塌。
我是一个内心没有安全感的孩子,这种不安全感无时不刻体现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交友的时候总喜欢较稳重较正直的人,有时他们有些人发硬比较慢,但由于没有坏心眼我也乐于跟他们交往,只是这样的人已经不多见了,再比如,我需要安全感,所以推己及人也就想做一个稳重、给人以安全感的男孩子,但是由于我这双高度近视而无神的眼球与一张宽厚的脸再加上闷声闷气的嗓子给人造成了一种假象,那就是我是一个傻瓜笨蛋容易骗的人,这也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好的经历与影响。只是有些事无法改变我也逐渐看淡了,也学会了多个心眼对待那些自以为聪明的家伙。然而这种寻求安全感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说句不开玩笑的话,我现在依旧单身,从思想根源上来说都是它在作怪,试想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男人怎么给女人带来安全感呢?!
这种有不安全感的人在世俗看来就是精神病或心理问题疾病的潜力股。当然只是潜力股,并非污蔑。他们一旦你较真起来或许会如三毛一样为寻找精神寄托与安全感而远走撒哈拉。然而这对于我来说至少现在是不大现实的。这种来自基因或生长环境的影响基本上无法根除,除非是找到一个好伴侣用今生的爱来弥补上帝或上一代人做的孽。(近日看到一文章说对于某种情境的还原与改善将会解开心结从而融化一个人心理问题的根源之冰。)
写到这里后已经麻木痛,也不知道上面都是写些什么,只是觉得似乎有些东西不吐不快。
上大学以来,我发现自己一直在走着最坏的那条路,完成着规划里最次的目标,我的大一大二的时光基本上是在抱怨这个操蛋的时代与社会里度过的,当然我在抱怨的同时并没有沉溺于恋爱、游戏等堕落的事,也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博览群书、兼职代理、社团活动、交友等,虽然有些读过的书爱现实中并未有用,有些代理业务也被骗过,有些朋友交往也失败过,但有些经历已经足够了,它使我学到了前二十多年从未学到的东西,尤其是人际交往中方面。
我是一个自卑的人,然而邻居亲戚对我的印象是我胆小怕事,对于这点我很不以为然。在中国这个国度大家都是莫衷一是的奉行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潜规则,我也如此。只不过我活的更谨慎,抑或更细心罢了。我上无父母人脉的传承,亦无高人指点,更无优良的血统或天才,里外全靠自己一人顶天立地,哪能不让自己活得累一些呢。
人际交往,这可以说是最重要最必须的技能之一了,谈到这点我不得不提一下,一起度过两年时光的舍友们和我在大学里好友们。之所以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就是因为它有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的规则与潜规则、不同的圈子、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不同的籍贯与习俗、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然而现在的大学没有真正的大学,更别提我们这个财经类普高了。其没有包容性与普世价值观也深深影响着每个学生以及每一个最小的学生集体----宿舍。
记得来大学之前,我对大学的理解与认识水平一直停留在父辈对八九十年代大学的印象上,一直把大学看的很理想化,以致于把人性中所有不好的东西从思想里都删掉,然后抱着泡沫式的幻想进入大学,总以为自己就是来拯救世界的,换句话就是说在道德上已经达到了圣人层次,完全没有坏心眼。当时潜意识里也意识到这个问题,虽然君子不与小人为伍,但为防范小人暗算,就买了一些关于智谋类的书籍来读,同时增强对人性的深层次理解。这些东西我也从未用来算计别人,尤其是在宿舍里。大一的时候我都是以老大哥的身份来处理事务与关系,总是事事着想,处处忍让,因而威望逐渐建立起来,后来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使我意识到这样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觉,或许会以为我总是那个甘受委屈的傻瓜抑或认为生活中总会有人迁就他们,他们也会因此丧失关心公共利益的热情或主见,最坏的现象就是沉溺于游戏。还有一层原因,就是我也心累了,况且这种氛围并不是我想要的。于是后来我便想法特意突出舍长的作用,也曾尝试树立其他舍友的威信来取代我的位置,结果都因失败而告终。无奈了便任其自由发展,这样或许更健康更和谐,也更利于大家的成长成熟。总之我对宿舍的态度变成了以一种更低的姿态来体验人性中的种种,也与舍友保持一种不近不远却永远存在的情谊关系。
再后来,我在交际上不满足宿舍班级这两个小圈子,便抓住时机,那是一个公益社团,圈子里的人品很好,我在里面交了一些值得一生珍惜的朋友。为了这点我曾不止一次窃喜。我很在乎这个社团的发展,因为善行使人快乐。在对未来的规划上,我曾想过做公益事业这一行,因为门槛低一些,重要的是在这个行业里我一直所寻找的信仰与内心的安全感都可以伴随快乐一起获得。虽然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但我坚信我会一直坚持热衷于公共事业,尤其是对那些贫困环境下的孩子的帮扶上。毕竟孩子是无辜的,任何人的一次救助都有可能温暖他的一生,而我也渴望有人能在我生命黑暗的寒冬里送我一盏明灯一堆炉火。
|
|
|
*************************************************************** |
还没有评论
|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