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谒黄帝陵
|
文 / 焦王
2011/8/19 20:51:57 发表| 已被阅读过 286 次| 评论1篇
|
 |
桥山,以前真的没有听说过,去了觉得很难忘记的。桥山位于沮河之畔,因沮河三面环绕,山似水之桥,因此而得名。而沮河古称泪河,传说因领袖人物升天而去,百姓哭泣,泪水成河而成。
桥山并不高大,却是古木参天,自感登山不少,游览古迹颇多,数万古柏密密匝匝确是首次见得,历朝历代几乎都有人在此植柏,最出名的一棵据说已经有五千年历史,与中华文明同龄,被誉为“黄帝手植柏”,不能不让人在树木的面前也肃然起敬。桥山蜿蜒起伏,与周围的山体首尾相连,远远望去犹如一条长龙。我虽不信风水,也未曾研究过青龙白虎玄武朱雀,但我知道这里确实是龙脉,一举一动不容造次,一草一木都需敬重。来到这里的人,无论来自哪里,无论身居何位,都是那样的虔诚,对这里充满敬畏和景仰。因为这里是我们共同祖先的坟墓——黄帝陵。
在桥山的半坡上有一空冢,三米多高的样子,周长也就二三十米,上面长满了青草,与普通的古墓大致相同,而且并不宏大,甚至有些寒酸。墓前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明代嘉靖年间树立的“桥山龙驭”,传说黄帝在110岁的时候,在这里乘龙升天成仙,留得衣物铠甲埋葬于此。另一块是郭沫若先生手书的“黄帝陵”。
一切就是就是这么简单,一切都耐人寻味。人文初祖的许多传说都在这里汇集,又都从这里伸向远方,并炎帝,灭蚩尤,统华夏;造文字,始农工,创文明。这些传说或许无法考究,但华夏文明却由此进入新纪元,炎黄子孙由此繁衍不息。这些传说伴随着我们的祖先,也伴随着我们的记忆,一代代传承着,而且是那样的凝聚人心,流传不衰。虔诚的三叩首,祭拜这位老祖宗。缓步绕墓一周,缅怀人文初祖。在这里,不禁为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而光荣,不禁为华夏文明而自豪,不禁为国富民强而欣慰。
在山下,临沮河建有轩辕庙,是供奉黄帝排位的地方,近年又新建了祭祀大典的场所,如今每年的清明节,祭祀轩辕已成为国家级的活动,无数海内外华夏儿女前来认祖归宗,祭祀先祖。2009年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也来此祭拜黄帝陵。以前历朝历代的祭祀碑文都树立在通往黄帝陵的道路两侧,如今都已安放到轩辕庙中。石碑无语,但哪一块石碑不是记录着一段历史、记录着文明的传承、记录着炎黄子孙的梦想呢?
庙内有两处碑文让人感慨万千。一处在诚心亭,不仅有孙文、毛泽东手书的祭文,还有蒋中正先生题写的“黄帝陵”,联想到悬挂的蒋鼎文将军手书的“轩辕庙”,程潜将军手书的“人文初祖”,联想到抗日时期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在祖先面前,国共兄弟应是化干戈为玉帛了。还有一处是院中树立的“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告慰祖先港澳相继回到祖国怀抱,面对这两块碑文,每一个凭吊者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何时,在这里,能竖起一块“台湾回归纪念碑”。的确,到那时将是怎样的一个中国、怎样的一个民族呢?
|
|
|
*************************************************************** |
网友:蓝天下的太阳雨(sxqxy@sohu.com)来自: At:2011/8/20 0:15:11 |
主题: 拜谒黄帝陵 |
五千年的文明史足以让我们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
拜读佳作~~~~~~~ |
|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