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的来历
|
文 / 看云卷云舒
2012/10/11 20:58:18 发表| 已被阅读过 220 次| 评论0篇
|
 |
中秋节的来历
史传,中秋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
春天里的“祭日节”,是在大地苏醒,冰消水流,万物萌发的季节,祷告与太阳,祈求给大地带来生机的太阳保佑,火耕刀种,播撒种子。秋天作物收获之际,再行“祭月”,那个时代,祭月虽是信仰的仪式,但还是含有感谢天地馈赠万物的朴素情感。当时,祭月的日子定在“秋分”这一天,然而“秋分”这个节气,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因为八月中旬的天气,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八月十五夜晚的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自古以来,人们每年从春天出发,播种下希望;在夏日蔓延,经历了成长;到秋天成熟,完成了收获。到中秋之际,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该收获了,作为一个为丰收的庆祝,中秋节其实就是“秋收节”,人们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高兴地庆祝丰收,这是其根源。
而中秋赏月活动则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唐宋史传中秋节的景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当时的赏月似乎有些寄托心思,对月许愿的成分。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我国的不同的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不同形式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时的赏月已经有些小型果品宴会和娱乐的味道。
以后的中秋节,把酒赏月便成为中国人举家团聚的必然节目,浓浓的亲情加上浓浓的美酒,将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团圆的机会搅拌的更粘稠;圆圆的月亮配上圆圆的月饼,把天与地的情谊用如水的月光连在了一起。
再就是,面对一轮玉润满月,古代先贤又给与它一些生动的神话故事,让原本寂寞的月亮上,增添了生机和故事。无论是飘渺月宫城还是朦胧桂花树,不管是舒袖嫦娥舞还是捣药玉兔跳,哪怕是卷帘大将醉戏嫦娥,闷闷吴刚砍伐桂树,都给人们在赏月时候添加一份情趣。就连唐明皇也不甘寂寞,步入月宫,得一神曲《霓裳羽衣曲》,为我们也留下一段神奇。
话说唐开元六年八月十五晚,唐玄宗带着嫔妃在兴庆宫内赏月,道士罗公远在座。当玄宗酒喝到正酣,叹曰:皓皓明月,不能前往,叹之憾之!罗道士则说,万岁欲去月宫,请随臣来!于是罗公远从丹墀边折了一枝桂花,向天上明月一抛,那桂花顿时变成一座银色的天桥,一头在御花园,一头在月宫中。乘坐白鹿拉的车辇,来到广寒宫,玄宗见多名宫女皆穿皓衣,歌舞于桂树之下,另有多名仙女奏乐。玄宗得知那领舞的仙女正是嫦娥,舞叫霓裳羽衣舞,曲叫《霓裳羽衣曲》。听之入迷,不由高声喝彩,却惊得人无踪影,曲断音消。
玄宗回到兴庆宫后,立即传旨召李龟年、花奴等梨园行家来协助把他在月宫暗记的《霓裳羽衣曲》的曲谱重新记下,并让梨园弟子依谱奏曲,果然悦耳动听,声似仙乐。玄宗兴起,自己玉笛弄声,让杨贵妃穿上霓裳羽衣,踏着宫廷乐师奏出的《霓裳羽衣曲》乐曲韵律,翩翩起舞。
|
|
|
*************************************************************** |
还没有评论
|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