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入海不复返
|
文 / 看云卷云舒
2012/10/16 18:46:11 发表| 已被阅读过 277 次| 评论2篇
|
 |
黄河入海不复返
如今的黄河入海口附近,已成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绵绵的草场、天然的苇荡、天然的柳林和大面积的湿地。据说,这里是目前全球温带地区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今年的十月双节我们专程来到了黄河入海口,当我们穿越芦花丛,驻足野鸭湾,寻找“红地毯”之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的瞭望塔楼。塔楼的设计很奇特,远远望去,就像两个一大一小的透明集装箱,被两根黄色的方柱撑起来的。再仔细端详,竟有几分像黄河的“黄”字的草字头,试想一个大大的草字头加上脚下肥沃的田地,再连上逐渐宽敞的河口的八字状,不就分明是黄河的“黄”字吗?!这个黄字深深地扎在了黄河造就的土地里,就像我们民族的根,永远扎在神州大地一样!
作为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源头的涓涓细流出发,越走越壮大,漫过平原,绕过高山,挟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以一条代表着黄皮肤人的颜色,穿越中华大地,行程10960多里,从山东的东营奔向大海。
当我们一行人登上六层的瞭望塔楼的顶端,一条泱泱大河摆在面前,宽宽的河面上黄黄的河水散漫着,完全没有了以前在别处见到的激情,没有湍急的旋涡,没有飞天的浪花,也没有震天响的涛声。就像离家远行的人儿,恋恋不舍地回头张望着,久久不愿离去。面对此景,忽然失去了来时急切盼望见到黄河的激动,多了一丝离伤的滋味。
向西回望黄河来的方向,在阳光的照射下,黄河波光粼粼,光影中青海山脚的牛羊奔跑的影像,内蒙草原的绿草茵茵场景,黄土高坡夜晚的窑洞灯火,兰州第一铁桥的弯弓射天形象,山西煤炭的乌金闪亮,当然还有济南泺口古渡的繁忙都闪烁在其间。是啊!千古黄河,从高原一路奔来,跋涉无数艰险,经历百折千回,早已化身为炎黄子孙的血脉,成为中华几千年文明的摇篮,作为这片古老土地沧桑巨变的见证者,用她的乳汁哺育着中华儿女的世世代代。
从塔楼顶部北望,看到由黄河大堤、湿地池塘、宁静小村组合而成的美丽景色。夕阳下的景致很安静,隔河的大堤高高隆起,急急奔走的车和人也成了风景中的风景。那些横竖通达的路掩映在飘絮的芦苇荡里,把本来离得很远的村庄连接起来;几行年老的柳树把苍绿的发须飘杨起来,召唤着秋来的大雁和飞鹤;湿地水塘旁,原本玉白色的芦花在如火的夕阳下,晕染成了亮红色。想哪藏身于池塘的鱼虾定然换上了红袍,惊得横行霸道的螃蟹躲在暗处,唯恐成了人们桌上的肴菜。
低头看到,南岸的游船码头上人头攒动,一艘艘白色的游船就像放在溪水中折叠的纸船,在宽宽的河面上东去西回的折返,那急急奔驰的样子,更显得黄河水的迟疑不前。望着缓缓东去的黄河水走向大海的样子,竟然觉得她像我们的先辈一样,在离开家乡,告别子女之际,把自己最后的乳汁滴在这年轻的土地上,其实就是把她的生命,她的灵魂都留在了这里。在这个年年向大海坚实迈出步伐的黄河入海口,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1平方公里,黄河千百年的不懈努力,造就了肥沃的黄河三角洲,也将黄河的身躯更长地延伸前去。
目送黄河水缓缓东去,走向了海洋!我们也踏上了归途,路上大家谈论着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古老诗词,评价着将来黄河入海口向外延伸的未来,呼吸着富含氧离子的空气,不禁感叹,入海口的阳光古老而年青,湿地园的秋风清凉而透明!
|
|
|
*************************************************************** |
网友:看云卷云舒(heyankanyun@126.com)来自: At:2012/10/16 23:19:37 |
主题: 黄河入海不复返 |
在小桥少有朋友点评,记得曾有野岗等几人,凡点评、批评、指教者皆挚友,愿常得指教!!O(∩_∩)O谢谢 |
网友:浩峰(zhqjfm@sohu.com)来自: At:2012/10/16 21:19:50 |
主题: 黄河入海不复返 |
读看云兄游记,如临其境,壮美风光历历在目,更有知识的内涵和感情的抒发,让人受益匪浅。 |
|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