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国九华山
|
文 / 焦王
2014/2/10 20:07:46 发表| 已被阅读过 320 次| 评论0篇
|
 |
在一个细雨纷飞的日子来到了九华山,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日子来到了九华山。不是对造访名山后的了然,而是长久的回忆和难以释怀的遗憾。在九华山,朝拜了地藏菩萨,却未能识得九华山的真面目。
这已是我第三次来到皖南。在这里,绝色的山水,徽派的建筑,还有厚重的历史,都是我的最爱。第一次是前年的清明时节,穿越“徽杭古道”,体味新安江的风光。去年的初冬,第二次来到皖南,徒步登上了黄山,绵延的云海,壮观的日出,记忆犹新;还有宏村,村落虽小,却是一处难得的人类生活标本。在我的眼里皖南无处不风景,无处不文化。前段时间,有朋友向我推荐离黄山不远的九华山,说九华山文化浓郁,景色绝佳,值得一看。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名字早就知晓,但有啥特色自己还真是说不清楚,况且,我是个无神论者,对各种宗教不感兴趣。听朋友一席话,使喜欢爬山、喜欢风景、喜欢文化的我,萌发了有机会来九华山的愿望。晚秋的一个周末,乘高铁,转汽车,一路风尘,来到了九华山。
也许是九华山的神秘,也许是地藏王的法力,“山色空蒙雨亦奇”造就的不是景致,而是潇潇细雨,茫茫雾色,把九华山笼罩的严严实实。沿途,几乎所有的登山者手中都提着包裹,他们与其说是游客,不如说是香客,许愿的,还愿的,还有虔诚的信徒与僧尼,汇成了浩浩荡荡的登山大军。像我这样两手空空的游客真的太少太少了。
在化诚寺前的放生池边,导游讲解“九华山”名字的来历,“9”、“99”在这里是最吉祥的数字。从放生池举目四望,本应看到九座山峰犹如莲花环绕,而此处正是莲花中心,而李白的诗句“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使九华山因此得名。而此时,我只能想象了,甭说九座山峰,就是半圆形的放生池,连数米外的对岸都看不到,只能雾锁九峰,莲花在心了。作为九华山最古老的寺院,如今的化诚寺已经成为九华山的陈列馆,康熙、乾隆分别题写的“九华圣境”、“芬陀普教”记载了九华山的荣耀。而我最喜欢的却是化诚寺门口那对石狮子——比现在所见的石狮明显的身材瘦削,而且威严中带着几分笑意,显得活泼而顽皮。天哪,这哪像镇宅的石狮,却有些像扮玩的狮子。当地人自豪的说,化诚寺始建于唐,当年金乔觉大师就曾居住于此,寺院几经毁建,最古老的文物便是这对宋代的石狮。听完介绍,我仔细打量这对相视而笑、以瘦为美的石狮。千年的风化石块已经发暗,而憨态可掬的神态却惟妙惟肖。禁不住伸手想摸一下,没想到当地的居民厉声大喝,方言土语未能全懂,但大意已清,陪伴菩萨千年的圣物,此狮也已成神,不容造次。作为99座寺院最古老的遗迹,此对石狮见证了佛国的香火,九华的兴衰,理应得到敬重。
九华山的寺院多的超过我的想象,据说开放的就有99座,有的寺院比邻而居,有的就是路边的几间禅房,即便有院落也显得狭小局促,以前很少见到的尼姑庵,在这里也是随处可见。每座寺院供奉着不同的圣物,每座佛都有各自的安身之所,这样的佛国境界更创造了一种天地间的和谐。上个月刚刚去了嵩山少林寺,那里几重的院落,宏大的建筑,很是豪华气派,而这里显得拘谨寒酸。然而随着走进一座座寺院,听着导游的讲解,心也像被雨水冲刷了一样,静静的了解九华山独特的佛文化。
记得在少林寺里,每个佛堂都不能进入,像是参观故宫的文物,只能隔着门栏处的桌子往里看,于是佛堂里供奉的何方神明也印象不深,印象最深的就是满寺院的香客。联想到网上不时炒作的巨额高香、巨额算命,我一点都不稀奇,因为少林寺仿佛已经淹没在香火的大市场里,缺少了禅宗祖堂的味道。而九华山也是香火旺盛,以至哪个寺院上什么香,先上哪种香后上哪种香都大有讲究。与少林的嘈杂相比,这里的香客是那般“守纪律”,无论是上香、叩首,还是抽签、解签,都是安静的,即便走进佛堂,也是双手合十,有序的环绕。在佛堂的角落里,时常看到、听到老僧在诵读经文,感觉这里才是佛国净土。与周围的游人攀谈,他们都称赞这里的菩萨灵验,只要不是不切实际的愿望,大都能够实现,因此,许愿、还愿、再许愿、再还愿,也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沿着九华山的寺院一路走来,不知不觉也很变得虔诚与敬重。在净洁精舍,见到了被称为“九华第一签”和吴仪师父的常洁师太。老师太年逾九旬,矮小、清瘦,干净、严肃,解放前就在九华山削发为尼,一生坎坷,但始终向佛,成为众多僧众的楷模。在上禅堂,见到了李白手书的“金沙泉”和“九华三宝”之一的金钱树,也随着长长的队伍小心的接过“滴水观音”的圣水,认真的净目、洗手。在几个寺院中见到了《西游记》“误入小雷音”的拍摄外景,众多佛像供奉在这也就有了故事。
随着众多僧众的步履,来到了神光岭月身宝殿,也就是地藏王菩萨的肉身舍利所在。相传唐高宗时期,新罗王子金乔觉带着神犬谛听,西渡来华,几经辗转,卓锡九华。九十九岁时大师无疾而终,弟子们遵其所嘱,其尸坐于函中。三年后开启,颜貌如生,举起则动骨节,若撼金锁,遂认为是地藏菩萨降世,敷金供奉。因佛教忌讳肉字,于是称为“月身宝殿”。大殿正中是一座高耸的木塔,四个方向都供奉着地藏王的佛像。木塔里还有石塔,石塔中才是菩萨的肉身舍利,据说每六十年石塔才打开一次。大殿里无论是游客还是香客,无论是信徒还是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都会双手合十,接踵而行,围着宝塔虔诚的绕上三周。大殿外边细雨绵绵,各路的香客在朝不同方向祭拜,每个人都是那样的虔诚。虔诚的根源,在于这里供奉着真人化身的地藏王菩萨,还在于这里有前仆后继旨在成佛的高僧肉身。以往听佛,仿佛存在于天国,而这里菩萨就在人间。
在佛教中,肉身舍利是得道高僧修行的结果。能够成为肉身舍利,往往都是修行者的渴望,也是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对象。金地藏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以真人真事开辟道场而独树一帜。由金乔觉大师开始,九华山的僧人圆寂后都是“坐缸”的,但能形成肉身的毕竟极少,千余年来九华山肉身菩萨共发现了14具肉身。在肉身宝殿北侧地藏禅寺,我们见到了1990年圆寂的86岁慈明和尚肉身,身披袈裟,跏跌端坐,须眉可见,神态安逸。此外,在百岁宫,供奉着明代110岁圆寂的无暇禅师;在双溪寺,供奉着大兴和尚;在通慧庵,供奉着仁义师太,等等。也许正因如此,千百年来这里成为僧众的圣地,也激励了他们为能往生后成为菩萨而努力修行。虽对佛法知之甚少,更不敢妄加评论,但我想,无论是谁,在这些肉身菩萨面前,都会有所感叹,都会心怀敬重。
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离开九华山的时候依旧细雨纷飞,依旧雾色漫天。没有看到九华山“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王安石诗句)的景致,不能不说是个遗憾。然而朝拜了地藏王菩萨,心中已经装满了收获。下山途中,心中升腾起李白的诗句“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但愿有机会能再来九华——不是还愿,而是细数九华的寺院,品味九华的风景。
|
|
|
*************************************************************** |
还没有评论
|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