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 谷歌搜索 
首页 | 小说 | 随笔 | 散文 | 诗歌 | 推荐 | 文集 | 留言板
 您的位置>>小桥·流水·人家>>散文>>回味龙门石窟
回味龙门石窟
文 / 焦王 2014/3/8 8:11:33 发表| 已被阅读过 341 次| 评论0
    秋日的阳光照在琳琳的河面上,宽宽的河床泛着金色的光芒,一条伊水在温柔的流淌,伊水的下方是洛阳。千百年来,伊河见证了多少繁华与富庶,湮没与尘埃,它的身体里又蕴藏了多少才子佳人的典故、流传百世的文章。最终与洛水汇合交融,共同打造了河洛文化。伊水的两侧,两座山体呈“八”字形并列开来,西为龙门山,东为香山,两山并不崔嵬,却是错落有致,杂树相见,时隐时现的庙宇和石窟增添了诸多神秘。那伊水就从这两山相遇的峡口迎面而来,奔向远方。这里有个响亮的名字——龙门。
    这里景色优美而不失浑厚,山水隽秀而带有沧桑,两山对峙,伊水中流,状若门阙,古称“伊阙”。隋炀帝都洛阳,见此处与皇宫正大门遥遥相对,便改称“龙门”。龙门的历史何其长,龙门的故事何其多呀,禹“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伊水文明流淌了数千年,“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又激励了多少人追寻梦想,不畏艰难。白居易晚年定居于此,号“香山居士”,曾感叹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于是,加快步履,走进这龙门,走近一段上千年的历史。
    没有宏大的门楼,穿过挂有郭沫若手书“龙门石窟”的小门,便是禹王池,这自然是纪念“禹凿龙门”的功绩,晚唐诗人许浑曾用“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才”的诗句来赞美大禹疏凿龙门的事迹。顺着山势前行,走过一个拐弯,一座座石窟陆续映入眼帘。顺着石阶一一看来,最初给我的感觉也是一般,石窟开凿的大都简陋,有的有一米左右深,更多的像是家中供奉的佛龛,只是一二十厘米深,雕刻的石像手法不一,而且大都残缺不全,面目全非。女儿气愤的对我说“我们就来看这些破玩意吗”,我也一脸枉然,也有大失所望之感。继续前行,顺着扶梯行至半山腰,来到一个较大的石窟——潜溪寺。十米见方的石窟,穹顶是尚有色彩的大莲花。当我的目光看到里面站立的七尊石像心里不禁一颤,主佛阿弥陀佛,有七八米高,结跏趺端坐在须弥座上,脸上好似流露出一副慈祥、睿智的神情,似乎是一位成熟女性的形象。两侧的弟子和观音形态各异,其中的观音菩萨头戴高冠,身着披巾,饰璎珞,左手握净瓶,右手执麈尾搭于肩上。更吸引女儿的是洞内前壁两侧的护法天王,身披铠甲,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就连踩在脚下的小鬼夜叉,也雕刻的生动传神。
    顺着大大小小的石窟前行,一会便看到了北魏年间修建的宾阳三洞。整座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也就是说宾阳三洞是整座龙门石窟的“老字号”。其中的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纪念其父孝文帝所营造,整座石窟高大,人物众多,墙壁有彩绘的飞天壁画。然而几尊佛首却不知何处,我问起讲解的导游,这里的石像完整的不多,是古代“三五一宗”灭佛所为,还是文革对文物的打砸抢所致。导游说上千年来佛像被毁成因很多,有灭佛带来的破坏,也有战争的创伤,唯独文革的岁月中,由于群众对石窟的珍爱,全力保护免遭破坏。继而,导游讲解到,这几尊佛首尚存人间。我们便迫切的追问现在存在哪里呢?答案是日本,左胁侍菩萨和右胁侍菩萨的头像,现分别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现场一片静寂,都不禁对几尊残缺的佛像投下深情的一瞥。
    欣赏石窟的兴趣越发浓厚,一路走来,莲花洞、慧简洞、万佛洞,大大小小的石窟,大大小小的石像,越发密密麻麻,令人眼花缭乱,只能走马观花,无法一一细细看来。走着走着,忽然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巨大的石窟呈现在眼前——抬头仰视,数十米高的山崖上,九尊巨大的雕像沿崖壁一字铺开,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形态逼真,神情各异。我被眼前气势磅礴的佛龛所惊呆,顿时瞪大了眼睛,而女儿更是惊愕的长大了嘴巴——这就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而又最辉煌的奉先寺。神态安详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是卢舍那大佛,他至高至尊居中而坐,通高17.14米,其中仅头高就有4米,是整个龙门石窟造像中最为高大的一尊。“卢舍那”是释迦牟尼的报身佛形象,翻译过来是“净满”之意,“诸恶都尽故云净,众德悉备故云满”,因“净满”而“光明遍照”——卢舍那大佛正是按照这种意念来雕造的。他丰满清秀,圆润和谐,姿态庄严肃穆而又敦厚睿智。他嘴角微含笑意,似向人间传达着慈爱与祥和,而稍向下俯视的目光,恰恰与参观者仰视的目光交汇,令人畏而不惧,可敬可亲,不禁给人心灵上的颤动。他默默地注视着伊水,注视着芸芸众生,历史的沧桑,佛教的包容,宽厚的自我,和谐的万物,仿佛都凝聚在他的眼里、他的心里……在卢舍那大佛两侧,侍立着迦叶、阿难二弟子,释迦肃穆持重,阿难温顺虔诚。再两侧是文殊、普贤二菩萨,雍容大方,端庄秀丽。再两侧是表情丰富的天王和力士,北壁的北方多闻天王,身披铠甲,单臂托塔,足踏夜叉,威武雄壮;二力士则赤膊袒胸,面目狰狞,足踏小鬼,刚强勇猛。女儿对天王、力士脚下的夜叉、小鬼很感兴趣,南壁石像较为残缺,但增长天王脚下的夜叉,双目外凸,鼻孔喷气,牙关紧锁,好像企图挣脱的样子,十分传神。佛教石窟在我国已延续了上千余年,北魏和盛唐是两个高潮,龙门石窟便跨越这两个朝代,演绎了我国石窟艺术中最为鼎盛的一幕。
    转到伊水东岸,已是日落时分,逐一参观了每个石窟和香山寺,最后我不顾导游的催促,坚持来到白园,女儿问我为何非要去白园呢?我说,因为那里有白居易的墓冢,来到这里不去瞻仰一下,无颜背他的诗句。琵琶峰上,有高大的圆形墓丘,上面芳草萋萋。据说登高望墓,形似琵琶,白墓所在之丘为“琴箱”,其东南是长长的芳草墓道,取义《琵琶行》,墓前立石碑,上刻“唐少傅白公墓”。虔诚的鞠躬、绕行,心里顿时涌起“离离原上草”和《长恨歌》、《卖炭翁》的诗句。女儿说“这里应该来。以前背古诗,觉得太遥远,现在才觉得上千年过去了,诗人依旧与我们同在。”是啊,这些名垂千古的人物一直与我们同在,他们的诗句如同伊水熏陶着我们,他们的精神如同石窟激励着我们。
    沿着河岸往外走,目光却流连这龙门的景色。在一抹夕阳穿过伊阙峡口,洒在伊水之中,粼粼的水面犹如卢舍那大佛那般细腻安详,默默陪伴在一座座石窟身旁。龙门山上,大大小小的石窟,在夕阳的感召下,有的散发着光泽,有的慢慢沉寂。如今的石窟是幸运的,万人敬仰,细心呵护,而龙门石窟的记忆中有着太多的伤痛,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名叫普爱伦的美国人,勾结当地的古玩商,开始了疯狂的盗凿,从那时起一大批珍贵雕刻盗往海外。其中北魏时期“帝、后礼佛图”如今收藏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博物馆;二三十年代,古阳洞的北魏弥勒造像、释迦牟尼思维造像先后被盗往美国,现在分别藏于费城大学博物馆和纽约艺术博物馆;莲花洞的迦叶、阿难两尊头像被盗往法国,现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如今,在美日和欧洲诸国寻得踪迹的龙门石窟文物有60余件,不知所终的又有多少呢?隔河相望,夜灯照耀下的卢舍那大佛是那样安详,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他以特有的普度众生、光芒四照的形象,注视和庇护着芸芸众生。而我们,面对这石刻艺术的瑰宝,面对这数千年的灿烂文明,不仅仅是庇护,而是一种振兴。南宋陆游游历龙门,感悟国运兴衰,写下了“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的诗句,而今政通人和,国运昌盛,锦绣江山又是何等的巍巍雄姿,充满生机与活力呢?
***************************************************************

还没有评论

页数: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章丘小桥原创文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wenxue.zqb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0044号 鲁公网安备 37018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