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 谷歌搜索 
首页 | 小说 | 随笔 | 散文 | 诗歌 | 推荐 | 文集 | 留言板
 您的位置>>小桥·流水·人家>>散文>>父亲的微笑
父亲的微笑
文 / 东江 2014/4/6 19:15:55 发表| 已被阅读过 296 次| 评论0
                  父亲的微笑
  
   2011年3月15日,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也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早晨刚刚起床,就接到姐姐打来的电话,说父亲情况不好,让我赶快回家。我的眼泪顿时就流了下来,我才刚离开父亲一天,怎么这么快就不好了,情况不好,就意味着我可能见不上父亲最后一面。父亲病重以来,不能吃不能喝不能动,随时都有不好的可能。来不及多想,我当时就只有一个迫切的愿望,就是马上回家见到父亲。我开上车,以最快的速度从明水赶回农村老家。然而一切都晚了,我见到的是已穿好寿衣双眼紧闭,平静地躺在灵床上的父亲。父亲走完了他八十三年的人生历程,永远离开了他生活了八十三年的世界。我跪在父亲的灵床前,摸着父亲还有余温的手和胳膊,忍不住眼泪滚滚失声痛哭,任乡亲们怎么劝我,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悲痛。
   父亲病重期间,我们一直是在忙碌和泪水中度过的。2月25日早晨,按照往日惯例,父亲该醒了,母亲发现父亲睡得很沉,心想让父亲再睡一会儿,又等了一段时间还是不醒,这才发现父亲尿了一床,怎么叫、怎么喊、怎么摇晃都不动。父亲什么都不知道了。母亲这才赶紧给我们兄妹打电话。我们接到电话心急火燎的往家赶,像这种情况我们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了,父亲每次都转危为安挺了过来,我们心想这次也会没事的。父亲七十岁时患脑梗塞、动脉硬化已经十几年了。当时看的及时,加上父亲的毅力,硬是恢复得很好,医生说如果看不及时会瘫痪的。虽然左半边身子受影响,左手手指也伸不直。但父亲能起床、走路,生活基本自理。每年要定期打几次吊瓶以疏通血管减少发病率。十几年来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父亲顺顺当当的挺过来了,这是我们的福气,父母也很是高兴,我们兄妹四个,一大家人团团圆圆,孙男弟女,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只是近年来,父亲的发病率趋于频繁。去年8月份父亲发病住院时已不能言语。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父亲能简单的说几句话。通过出院后几个月的恢复,已能简单交流。只是认人还不行,开始时就连我们兄妹几个也不认识,有时候一会儿认识你,一会儿就又不认识了。
   自去年8月份到现在,父亲发病频率明显多了起来,有几次眼看着就不行了,我们都哭得泪流满面,父亲又慢慢的睁开了眼。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一接到家里电话,我们都高度紧张,以最快的速度往家赶。但这次出乎我们的预料,父亲只是紧闭着双眼,张着嘴不停地大口喘气,既不能说也不能动,特别是脖子不能转动,要和身子一块动才行,父亲这次发病比以往更加严重。我们赶紧打电话叫来了120救护车,小心翼翼的把父亲抬上了救护车,急速送往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拍片,诊断为严重脑梗塞,整个身子已失去知觉,不能动弹。
   在住院的日子里,我们日夜轮流守候和照顾父亲。从早晨到晚上11点左右要输十几瓶水,白天晚上要定时翻身拍打后背,时常变换躺的姿势,还有不停的尿床,我们买来尿不湿,准备了许多棉垫子等,还是不够用。而这一切一个人干不了,我们都是时刻保证两个人在,亲朋好友和晚辈们也都随时过来照顾父亲,照顾好父亲是我们一家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最关键的是解决父亲的吃喝问题,医生说只能插胃管,不插胃管生命就无法延续。医生在病房插胃管,姐姐不忍心当面看到父亲难受的样子,躲在走廊里哭得泪流满面。等插完了,姐姐进来看到失去知觉而又苍老的父亲鼻子插着胃管,手背上是输水针管,心里一阵酸楚,又忍不住扑在父亲床边嚎啕大哭。父亲啊,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和您说说话,你一生勤劳善良,吃尽了苦,受够了累,倍加艰辛,从不愿给任何人添麻烦,生病了还要受这个罪,我们却无法代替您受这份折磨,我们做子女的实在不忍心,实在没办法,我们也都忍不住呜呜的哭起来。
   昏迷中的父亲不能喝水,口腔和嘴唇都十分干燥,我们就用棉棒蘸上水或者香油给父亲湿润嘴唇,按医生吩咐,定时往胃管里打流质食物。经过治疗,父亲有时能睁一会儿眼,吃力地看我们一眼。这对我们来说好像见到了希望的曙光。看到晚辈们在身边时,父亲有时脸上会露出自然而亲切的笑容,这笑容是父亲生病以来,留给我们最难忘的珍贵记忆。
   在医院的后几天,由于不断输液、不停地鼓针、再扎针,再鼓针,医生把手、胳膊、脚等地方都扎了一遍,父亲的手、脚、胳膊都肿胀起来,无法很好的吸收药物,直到最后再也无法扎针。再就是父亲平时饭量很好,现在每日靠这点流质食物,根本满足不了生命的需要,父亲的身体机能日渐衰落。最后在征得医生的同意后,我们只好回老家。
  好心的乡亲们早已等在家门口,把父亲从救护车上抬下来,小心翼翼的放在床上。父亲还是老样子,只是张着嘴喘气,其他一概不知。胳膊和手肿得很粗,我们按在医院时的要求,精心伺候着父亲。我们给父亲放他最喜欢听的吕剧,想唤醒沉睡的父亲。父亲只是睁了一下眼,随后再闭上。亲朋好友和乡亲们来看望父亲,父亲曾醒来露出过几次笑容。那笑容亲切,和蔼,是无声的的语言,我们都心领神会这笑容的含义。乡亲们说这是回到家高兴的笑容,是听到熟悉乡音、看到熟悉面孔高兴的笑容,这笑容里也有对亲人和这个世界的留恋。不能言语的父亲从病重到去世,一句话,一个字都没有留下,难得几次笑容,永远深深定格在我们的记忆里,是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回忆,所以我就想用父亲的微笑来作本篇的题目,这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
   去世前几天,父亲的双脚冰凉,右脚开始发紫,我们就给盖上厚被子,但这也不管用。给父亲翻身时姐姐就和我们给父亲擦洗身子,好让父亲好受一些。我们都只能眼睁睁看着父亲忍受饥饿而毫无办法,这么多天不能吃喝,父亲饭量历来很好,靠这点汤汤水水是不能维持生命需要的。父亲到最后身体已经很瘦,而我们和医生却毫无办法。直到父亲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一想起来,我们就会眼泪盈眶,是我们不孝,把父亲生生饿死的,我们对不住父亲,我们的心里很不好受。
   我们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可我们还是不能接受与父亲的生死离别。父亲,您解脱了,再也不用忍受病痛与饥饿的折磨,您在天堂可以尽情说笑,尽情吃饱喝足,学会享受生活,过舒心幸福的日子,做儿女的会为父亲祝福祈祷。按老家的习惯,我们用三天的时间为父亲举办了隆重而庄严的葬礼。在我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中,父亲的灵柩离我们越来越远,任我们怎么哭,怎么喊,都留不住我们亲爱的父亲。
    父亲,您走了,乡亲们永远铭记着您,故乡的田野永远铭记着您,您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父亲的去世,是我们心中永远不能忘记的痛。我爱我的父亲,更爱他勤劳朴实而又平凡的一生。
  父亲出生在旧社会,一个世世代代贫穷的农民家庭。为了混口饭吃,十来岁就给地主干活打短工。后来跟着爷爷学木工,在旧军孟家(瑞蚨祥的创始人孟洛川的家乡)干过多年。不善言辞的父亲只要说起旧津孟家的事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可以说对旧军孟家了如指掌。再后来在章丘白云湖木业社、在绣江拦河闸木业社干过木工。当时家里生活困难,加上1962年政府有人员下放政策,父亲才又回到了家里,从此再没有离开过生他养他的土地。同那个时代的所有人一样,把整个青壮年时期都奉献给了人民公社,奉献给了生产队。等到年老了,身体也不如以前了,国家又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父亲又不得不为了一家人的吃喝继续劳作,直到不能劳动为止。
   最受人称道的是父亲的手艺和人品。父亲一生勤劳、善良、忠厚,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以前街坊邻居娶媳妇盖房子等大小事情,不像现在都搞承包,而是靠乡亲们帮忙。不管谁家有事,父亲没有不去的。父亲靠一手出色的木工手艺,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和爱戴。直到晚年,有一些比较讲究的人家还是来找父亲做木工活。父亲做木工活,全靠手工,不像现在的年青人用电锯、电刨子等,速度很快。手工慢,比较累,但慢工出好活。父亲在旧军孟家干过许多精致木工活,当时叫细木匠,我都没见过。但在村里我从小就在父亲身边看他做木工活,父亲既认真又仔细,不管家具大小一视同仁,每当做完一件家具,父亲都会在乡亲们的赞扬声中露出开心的笑容。父亲做的每一件家具,大到方桌、椅子、橱柜等,小到我们坐的小凳子、小椅子,小马扎等,每一件都精致、漂亮、结实,不像市场上卖的那些东西粗制滥造。在生产队,父亲是种地的好把式,父亲干活是又好又快,父亲拔过草的地格外干净,父亲耧过的地格外平整,就像木工活一样,乡亲们打眼一看就知道是父亲干的活。父亲在生产队干了多年副队长,直到生产队解散。父亲带领乡亲们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使生产队的收成年年见好。生产队长曾多次说过:我是最省心的队长,庄稼地里的活我一概不管,副队长全给管起来了,而且管的很好。父亲也曾说过:我不善言辞,不能当队长,只能当副队长。当时父亲还兼任生产队里的财务出纳,可见乡亲们对父亲是多么地信任。
   虽然父亲终日劳作,还是不能改变贫穷的家庭。打记事起,自己家里的方桌、椅子就不停地换。家里实在吃不上饭了,没办法,父亲就把桌子椅子弄到大集上卖掉,买点粮食吃饭。等条件好点了,就再弄点木头做套方桌椅子摆在房间里,就这样不停地换,直到后来条件好起来。现在给年青人说这些,他们都是摇摇头,有些不理解。
   父亲一生默默无闻,到了晚年,我们才发现父亲还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父亲文化不高,上过几年小学,当时叫高小。后来我们发现父亲认识很多的字,而且多是偏僻字,闲暇时,父亲经常与一些人探讨各种字的写法及来源,父亲的字写的很规整很认真也很有劲。我们从小就没听父亲唱过歌。没想到父亲六十六岁生日时,见我们唱歌,父亲竟然主动要求唱歌,在我们的掌声中,父亲拿着麦克风唱起了《松花江上》,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父亲对歌词很熟,吐字清楚,声音洪亮,唱得动情而又感人,父亲那个时代的人可能对这首歌都很熟。父亲还特别钟爱吕剧,我们买了录音机和吕剧磁带,父亲经常高兴地听,还不时唱几句。从小见过的父亲就是在地里干农活,晚上还要安排乡亲们第二天的农活,闲暇时做木工活,一年到头不得清闲,从来不知道父亲还有另一面,直到晚年才被我们发现。如果出生在一个条件环境各方面都比较好的家庭,我想生活中的父亲会是另外一种风彩。
  父亲一生只知道干活,对我们这些子女一切都不太过问,对家里的一切也不过问,家里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个人操持,直到大哥长大后顶起家里的一切。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物质财富,留给我们的是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要少说话、多干活、干好活。这九个字是对我们言传身教的最重要的影响也是父亲一生的概括。我们兄妹继承了父亲的优点,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地工作着,这也是父亲最感到欣慰和自豪的事情。不管风吹雨打,踏踏实实干好手中的活,天就塌不下来,这就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就是脊梁。看到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事情,才真正感觉像父亲一样许许多多的普通人才是真正的中国的脊梁。那些普普通通的建筑工人、环卫工人、辛勤劳作的农民兄弟等等,他们干着又苦又累的活,享受着极低的待遇,为我们提供的是粮食、高楼大厦、干净美丽的环境。他们都是和父亲一样的普通人,他们不管世事变迁,也不听高谈阔论,他们不是功臣也没有奖章,他们始终是默默无闻的英雄,正是像父亲一样的无数普普通通的他们构筑起了祖国的万里长城。
  父亲的骨灰埋在了生他养他的土地里,父亲的生命融入了他洒满汗水的土地。一望无边的青青麦苗为您低头默哀,它们将始终陪伴在您身边。我们跪在坟前,感觉您的身影就在眼前,好像又看到了您和蔼可亲的笑容,我们又在静静听您讲一些过去的逸闻趣事。我们给您烧了好多纸钱,摆上您喜欢吃的东西,给您斟上一杯酒,为您点上一支香烟,您说过,只要抽烟就证明我还活着,不能抽就是死了,我们多么希望您继续抽永远抽下去,抽我们给您点燃的香烟啊!看到袅袅青烟扶摇直上,我们都抑制不住的泪流满面。
   愿父亲在天之灵安息!
***************************************************************

还没有评论

页数: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章丘小桥原创文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wenxue.zqb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0044号 鲁公网安备 37018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