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 谷歌搜索 
首页 | 小说 | 随笔 | 散文 | 诗歌 | 推荐 | 文集 | 留言板
 您的位置>>小桥·流水·人家>>随笔>>读《李鸿章传》
读《李鸿章传》
文 / 焦王 2014/4/27 16:39:47 发表| 已被阅读过 313 次| 评论0
    春节期间,或曰闲赋在家,或曰闭门自省,也便移情他法转移注意力,于是,清闲八九日,读书三五本,印象最深的是梁启超著《李鸿章传》。
    一个名人为另一个名人作传,并不多见;一个大名人为另一个大名人作传,更是稀缺;一个饱受争议的大名人为另一个饱受争议且意见相左的大名人作传,或许此书算是独一份。

                    (上)
    李鸿章与梁启超都是晚清名人,稍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两个名字。两人一朝一野,在满目疮痍的晚清,都心存救国救帝之心,各按各的方式寻求着看似不同、却实则相同的道路——挽救风雨飘摇、摇摇欲坠、已成摧腐拉朽之势的天朝大清。因为彼此观念、方式相差甚远,甚至就是根本对立的政敌,因此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更像是《李鸿章评说》,比较着对方的劣性,推崇着个人的政见。
    言归此《传》。此传写成于1901年,李鸿章病故三个月即写成。试想一百年前,当朝重臣卒于京师,争议之辩漫于朝野,他人或许评说一番或者臭骂一顿也就罢了,而梁启超考究原委,笔记评说,既传下史料,更留下反思。诚言,以当时形势看此书,梁公评论的还算公允。没有涉及太多因政见不合造成的个人恩怨,较为中肯的评价了李鸿章的一生得失。剿杀太平天国、平定捻军、开工厂办洋务,为大清王朝立下赫赫功勋,而且,面对千疮百孔的大清,李鸿章在列强之间左右逢源,也算苦撑危局。尤其是在甲午海战之后,李鸿章作为大清代表签订了一批屈辱条约,成了卖国和屈辱的代言人,顿时招致一片谩骂,但梁公依旧给了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评价。李鸿章也曾自嘲“大清王朝装裱匠”,看似无可奈何,细细揣摩,却非常贴切。
    传记的最后专门用一章的篇幅作为结论,将李鸿章与古代治国能臣、同时代外国政要做了比较,以此列举李鸿章的得失。其中在与左宗棠的比较中,作者抱怨李鸿章多活了几年,如果在他七十岁那年重病而亡,就不会有甲午惨败和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经历,可能就会成为左宗棠那样名垂青史的功臣,读到此处令人心酸不已。想一想,一个大清王朝相国人物,即便在去世前的一小时,还有俄罗斯公使催促他在不平等条约上画押签字,可见一个国家已经衰败到何种程度。李鸿章的悲哀或许就是生不逢时,“彼非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然彼弥缝偷安以待死者也”。于是,梁公叹曰:“李鸿章往矣,而天下多难更有甚于李鸿章时代者,后之君子,何以待之?”

                    (下)
    去年十月末,途经合肥,抽出半日,专门看了两个景点——包公祠和李鸿章故居。为包公立祠无可争议,但李鸿章故居依旧保存,不能不说是我们尊重历史的良好例证。
    在繁华嘈杂的步行街中,居然有这样一处宁静的院落,府门并不高大,但有五进的院落,多为“口”字形的两层四合院。这里只有稀疏的游客,早就没有了当年李鸿章、李翰章兄弟位及人上的繁华,回归了历史的荣貌和宁静。据说,当年李鸿章兄弟6人均身居高位,聚族而居,李府覆盖淮河路中段的半边街,时称“李府半条街”。如今,虽保留五进院落,但已经不及当年的十二分之一。即便如此,对这样一位在争议甚至唾骂声中不朽了百年的人物,保存有这样的一处院落也算万幸。在步入院落的那一刹那,我甚至想,悉数历代奸佞之臣,哪个还有故居在闹市供人参观,可李鸿章却有,这本身就是对他一个中肯的评价。那该如何评价他呢,我个人以为:雄才大略不逢时,大红大黑不由他。
    古色古香的故居具有明显的江淮官宅特点,故居里展示着李鸿章手书的中堂和匾额,也许是字如其人,颇有功底的书法在我看来,俊秀但不厚重,行书但不洒脱。在一处正厅悬挂着“钧衡笃祜”四个字,是李鸿章七十大寿时光绪皇帝御笔所赐,以褒奖他对大清帝国的功绩。钧衡,比喻国家宰相一类重臣;笃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意思是李鸿章官显福厚。梁启超也坦言“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意思是说李鸿章无论是在数千年中国历史、还是十九世纪的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重要人物。在李鸿章生平展中,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更能了解到他为了匡扶社稷所做的种种努力(真的不能用贡献一词)。在细数李鸿章生平后,图版有这样一句小结“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苦难、曲折而又悲壮的历程”,这句话真的不敢苟同。不是“鲜为人知的苦难”,是人人皆知的苦难。如果用“鲜为人知”,说明我们对这段历史宣传的还不够,“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的民族苦难、民族牺牲要时刻警醒,要化作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的强大动力。“曲折而又悲壮”的也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而且也包括李鸿章这样的历史人物,因为每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
    梁启超在传记中曾评价李鸿章只会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般的学习洋务,而缺少变革的气魄和措施。在文末,梁启超感叹说“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对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充满悲观。如今的中国已是彻底变革了,已是国富民强,这是李鸿章、梁启超们所无法预见的。无论是读《李鸿章传》,还是参观了李鸿章故居,萦绕心中的是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无论是梁启超,还是李鸿章,都想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而这个强大中国的实现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追求和付出。

***************************************************************

还没有评论

页数: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章丘小桥原创文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wenxue.zqb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0044号 鲁公网安备 37018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