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 谷歌搜索 
首页 | 小说 | 随笔 | 散文 | 诗歌 | 推荐 | 文集 | 留言板
 您的位置>>小桥·流水·人家>>散文>>印象扬州
印象扬州
文 / 焦王 2014/10/18 13:59:20 发表| 已被阅读过 313 次| 评论0
    早春时节,我去了苏南。在那“烟花三月”的日子里,从南京到苏州,而后来到了扬州。在扬州也只是短暂的逗留,我却对它有些痴迷和留恋。在我为数不多钟爱的城市中,便不自觉的有了扬州。
    到了扬州已是暮色,不知所往。出租车司机有五十开外,是位热心人。知道我们时间有限,看了看表,说道“扬州是个好地方,有风景有文化,看你们都是有文化的人,先抓紧时间看看个园;然后从后门出来就是古城,里面可以边吃边逛;晚上可以住扬州宾馆,距离不算远,环境很不错;第二天一早你们可以去瘦西湖”。于是,这近乎半日的行程就由他满满的设计了。

                         (一)
    到了个园,售票窗口正要打烊,匆匆买了门票,作为最后一批游客我们走进了个园。园中翠竹摇曳,黄昏的竹林静谧幽暗,踩着鹅卵石铺就的小路,感受青竹的幽香,让人忘记劳顿,不知不觉走到园之南侧,这才发现园中有园,景中有景,还且还是巧夺天工的绝妙景致。
    这里才是真正的个园,是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的府邸,取东坡诗句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数亩的院落亭台楼榭,假山错落,布局小巧而精到,别致而紧凑,移步异景美不胜收。南侧为轩,“宜雨轩”三字出自刘海粟先生之手,北侧是楼,呈一字型,仿佛怀抱着满园的景致,“壶天自春”的匾额映出此处别有洞天。再看一幅幅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黄至筠也懂诗画,通过捐银子购得官帽,或许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着更深刻的体会,这个园花香伴着书香,签上挂着的是画,园内的景致也是画。
    园中最富特色的不是楼台,而是假山。园中的四角几乎都有假山,四季假山各具特色,据说每个角落的石块品质也不尽相同。这些假山,有的突兀叠加,有的怪石嶙峋,尤其以东北处为胜,假山内部含有台阶和小径,别有洞天,而假山的上部装点着四季繁花。“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构成了园内最大的景观。园林之美,在于狭小空间的科学布局,在于假山假水的巧妙技艺,在于建筑的精雕细刻,在这里便体现了“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
    苏州的园林据说有上百处,声名远播,没想到这扬州也有如此精美的园林,而大门上的楹联“春夏秋冬山光异趣,风晴雨露竹影多姿”,想必便是对这园中景色的概括。记得在景区门口的墙壁上还有罗哲文先生题写的“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想必是在为个园挣个名分吧。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都是皇家园林,山水相映,规模宏大,尽显荣华富贵。拙政园是规模做大的私家园林,名副其实的苏州园林之第一。而苏州的留园和扬州的个园一直在争竞这第四把交椅。个园虽说小巧,却动静皆有韵,一园秀四季,不愧是精巧园林中的极品。这五处园林景观,我都有幸游览,感觉都是国之瑰宝,无法排位论次,依我看就叫“中国五大名园”吧。

                         (二)
    走在扬州古城的里弄中,或是夜色阑珊,或是晨曦初现,古寺古院、名人故居都不是开放的时间,即便如此,我依然游兴不减,顺着高高的围墙穿越着一条条胡同。
    夜幕中,古城的店铺里生意兴隆,而一座座青砖黑瓦德院落都恢复了平静。据说扬州有数百条古巷,古代遗留的园林、寺庙、住宅一应俱全,郑板桥曾云“绿杨深巷,人依朱门”,勾勒处别样的扬州。一条条街巷,有的有三五米宽,有的只能并行两人,踩着青砖铺成的道路,穿行于此,别有一番风味。在这一条条街巷中,记载了扬州的历史变迁,浓缩了扬州人文建筑、民俗风情的精髓。武当行宫、馥园、壶园、林氏故居等等,这样的的路牌标识一一闪过,虽不能入内参观,但我依旧读懂了扬州的文化。在路人的指点下,在东圈门老街里,我们找到了一处院落,也是黑漆的大门,青砖的院墙,高高的木质门槛,还有两块白色的门前石,门前没有任何的标识说明,但经过这里的人都会放轻脚步,仔细观看,据说这里是江泽民同志的老宅。胡同较为狭窄,但清静整洁,不时有游客在此驻足拍照。往西没几步,另一个院落门前挂着说明牌,“清代经学家刘文淇、近代国学大师刘师培故居”,刘师培是刘文淇的曾孙,没想到江刘两家还是邻居呢。
    在微醺的深夜里入住扬州宾馆,清晨早起闲游附近,才发现这里确实是“宝地”。宾馆坐落在护城河北岸,宾馆的右侧紧邻着一所寺院,高悬着“敕赐天宁禅寺”的匾额,乾隆帝南巡时,于寺西建行宫、御花园和御码头,而今只有一块天宁寺行宫遗址的石刻,记载着康熙帝南巡曾驻跸于此的往事。而乾隆题写的“御码头”依旧矗立,一条条画舫随风荡漾。在码头的对岸,是一处精巧的街头花园,古香古色的颐亭,悬挂着“松龄长岁月,鹤语记春秋”的对联,表达着扬州的适宜人居。的确,在亭侧,一群女子在晨练,所喊口令我虽一句未曾听懂,那婉转的淮语犹如悠扬的弹词;而一处简介更是让人过目难忘——“小苎(zhù)萝村”,据说西施是浙江诸暨苎萝村人,《扬州览胜录》载:“清乾隆间,其地生长美人,姿容绝世,时人比之西施。故称其地为小苎萝村”,原来这里便是扬州美女的渊薮。而在这不远处还有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的故居。细数扬州的才子佳人,人文典故,不禁感叹道,这里才是适宜人居的绝好去处啊。 

                         (三)
    来到扬州不能不去瘦西湖,哪怕是匆匆的。
    也许是过于匆匆,一个多小时,我们沿着堤岸从南到北走了过来,许多景致也无法细细品来,真的是走马观花了。然而,即便时间再匆忙,也要在瘦西湖的水边坐一坐。于是,我们坐在莲花桥上,桥上建五座桥亭,因而又名五亭桥。这座桥是清代建筑,亭顶覆黄色琉璃瓦,桥下纵横大小15个桥洞,典雅瑰丽,别具一格。据说每当月圆之夜,桥洞衔月,投影湖中,宛入仙境。此时,眺望两侧,最大的印象就是时而开阔,时而狭长的水面,还有横卧在水面的各式各样的桥。水面上过往的画舫穿梭游荡,我多想乘坐一顶画舫飘荡在这瘦西湖的水面上,细细品味沿岸的风光。是啊,在这春风里,随意哪里驻足瞭望,绿树红花,清水柔曼,波光妩媚,分外妖娆,不是西湖胜似西湖。
    与西湖一样,这里的每处建筑也都有着讲不完的故事。看那“徐园”二字,一字为行书,一字是草书,两种不同的字体,相得益彰。据说这块牌匾是清末民初扬州书法名家吉亮工手书。吉亮工是个诗酒放荡的人物,人称“风先生”。当时徐园的主人是军阀兼盐商徐宝山,徐的名声差,吉亮工自然不会为他的园子题写牌匾。后来有人出了个主意,请吉亮工喝酒。在喝的迷迷糊糊的时候,便提出让他写副对联:“微风徐来,满园春色”,暗含了“徐”“园”二字。结果吉亮工刚写了行书"清风徐来"四字,猛地发现自己上了圈套,后四字马上变成了草书,认为不一个字体不可能用,结果这一行一草反而成了徐园的一大特色。徐园是瘦西湖的“园中园”,院内一池清水,遍植荷花,池周点缀各种形态的山石,几株翠柳迎风飘舞。园内正厅叫“听鹂馆” ,构造精致,陈设古雅,自然是取自“两只黄鹂鸣翠柳”的诗句。
    过莲花桥不远就是白塔,高高的塔尖,藏式的风格,在湖光山色中别具一格。提及白塔,不能不想到这样一个传说,相传乾隆坐船游览瘦西湖,至莲性寺前,环望四周,见湖光山色,水榭歌亭,景色佳秀,便说:“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这儿看起来和北海的琼岛春阴就像极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财大气粗的扬州盐商硬是连夜用盐堆成了一座白塔。第二天,乾隆再次游园,看到新造的白塔,惊叹不已,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
    与莲花桥遥遥相对,有处园林式建筑面对湖水,楼台高耸,脊饰龙藻,精巧华丽。走近一看,楼上高悬舒同手书“熙春台”匾额。熙春台之名取自《道德经》“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意为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此时,这里不正是眺望春景的绝佳之处吗?楼的底层悬有康殷所书“春台祝寿”匾,据传,昔日扬州盐商曾于此为乾隆帝祝寿,故又称“春台祝寿”。两柱悬挂着一副启功手书的楹联。好一个熙春台啊,一楼悬挂这三位书法大家的作品。更惊叹的,还是熙春台前树立的一块汉白玉碑,上面是毛泽东同志手书的杜牧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走笔龙蛇、磅礴大气的主席书法的让人感慨万千。而这瘦西湖也给历代文人墨客带来了多少妙笔文章啊。
    向往已久的二十四桥,静静的横卧在水面上,半是长堤,半是单孔桥,汉白玉的质地更显小家碧玉,清新典雅。碧水蓝天,玉带卧波,湖面上映着倒影,人在景中,景在画中……

                         (四)
    宾馆东侧就是梅花岭,提起梅花岭,自然想到史可法。
    与扬州有关的名人太多了,仅“扬州八怪”足以让人咀嚼不完。然而,在扬州名人中最令我敬仰的是史可法与朱自清。史可法精忠报国,浩气长虹,为明朝的历史写下了最后的绝唱,为整个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朱自清的散文清新悠长,回味无穷,就是这样一位文弱书生,却有着“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民族骨气。也许正因为有他们,扬州不只是小家碧玉、书画灵动,而是充满了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
    按照时间行程,已无法前往朱自清故居,梅花岭的景致也无暇观赏,但梅花岭下的史可法纪念馆不能不去。趁同事拿行李的空我匆匆走进了史可法纪念馆,瞻仰了史可法衣冠冢。也曾见过不少古代名人的墓冢,无论是封土,还是碑文,多是高大气派,仰视才见,且四周植被繁茂,林荫环绕。而“史忠正公墓”却是如此寒酸,狭促的空间,简陋的碑文,墓冢只有一米多高,只有青草相守。然而就是这里,四百多年来,凭吊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我想每个人都不会在意这里的简陋,而在意这里凝聚的民族魂。据说“忠正”的谥号,也是史可法英勇就义130年后,由清乾隆皇帝所赐,并命修墓建祠堂以为纪念。清廷纪念抗清英雄,说明历朝历代,对忠臣烈士都充满敬意。
    飨堂里高悬着“气壮山河”的匾额,史可法的塑像身着明代官服,目光坚毅刚强注视着远方,堂前的楹联,是清代诗人张尔荩赞叹史可法的名句“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爱国、无私、忠诚、坚贞,是英雄们彰显的气概,也成为民族的脊梁。环顾四望,山色青青,碧水长长,心中不禁燃烧着一种豪迈、一种激情。口占一首以记之:“卑微不敢忘忧国,心中感慨何其多。爱国报国无语说,尽忠尽责功勋卓。忠正祠堂褒英烈,民族精神壮山河。”
***************************************************************

还没有评论

页数: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章丘小桥原创文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wenxue.zqb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0044号 鲁公网安备 37018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