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 谷歌搜索 
首页 | 小说 | 随笔 | 散文 | 诗歌 | 推荐 | 文集 | 留言板
 您的位置>>小桥·流水·人家>>随笔>>谈描写泰山的几首诗
谈描写泰山的几首诗
文 / 焦王 2015/12/11 14:38:55 发表| 已被阅读过 241 次| 评论0
    上个月和孩子登上了泰山,现在还有印象,那就讲几首关于泰山的诗吧。
    从古至今,仰慕泰山、攀爬泰山、在山下仰视泰山的诗作数不胜数。我个人认为,写得最好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就是杜甫的《望岳》。“齐鲁青未了”已经成为山东文化绵延不绝的代名词。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还不到30岁,风华正茂,抱负远大,也便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个人命运不济,杜甫再也无法写出如此心境高远、生活洒脱的诗句。
    其实,并非只有大唐是诗的国度,清代也是一个诗词盛行的朝代,很多诗句在当时传唱一时,很多诗人在当时名噪一时。施闰章,现在人可能不大了解的“非著名诗人”,我们不知道他并不代表人家不出名,在清初他是颇具代表性的诗人,还是“宣城体”的领军人物。下面欣赏一首他的《雪中望岱宗》: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
    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影落齐燕白,光连天地寒。
    秦碑凌绝壁,杖策好谁看?
    有时对诗句的理解我也拿不准,孩子建议我网上查。不是懒得查,而是感觉别人嚼过的馍就没了味道。古诗本身就是需要我们去品的,在诵读和意会中与古人交流。“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我认为描写的是山中的云雾已经散去,漫天的飞雪也已停止,于是露出了间或着阳光与白雪的山峦,有种“万籁此都寂”的感觉。接了下来两句描写了山上挂着冰瀑,十八盘在云路中时隐时现。这个描写简直就是刻画出了真实的泰山,既有泰山的景致,更有泰山的巍峨。“影落齐燕白,光连天地寒”两句,有点刻意追求对仗的完整,而缺少了点诗歌的意境。齐指齐鲁,燕指京冀,泰山高大的影子映在华北大地,数九寒天,即便阳光下天地间也是寒气逼人。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会想,如此天气谁还爬山呀?最后作者笔锋一转,用不奇的笔墨述说了出奇的事情:看到没有,就在峭壁上书写的秦碑哪儿,是谁在拄着拐杖仔细欣赏呢?
    再说这施闰章,当年为官在山东组织科考时,点的19岁的蒲松龄第一名,蒲松龄成为“秀才”。蒲松龄一生参加科考,这是唯一成功的一次。70多年仍是秀才的蒲松龄,被破例赏了个“岁贡生”。所以,施闰章的慧眼识才,让蒲松龄一身难忘,一生感慨。在《聊斋志异》的小说《胭脂》中,假借施闰章断案,而大发感慨,不吝笔墨回忆这段知遇之恩。而今何尝不是呢,人们经常围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作辩,依我看,千里马如果多了也就无所谓伯乐,所以,千里马固然重要,而人们更期待伯乐,这便是韩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说。
    近代写泰山的诗,我知道的不多。作为泰安人的欧阳中石先生曾手书《泰山颂》,感觉这首诗写的相当好。
    青松郁郁千年翠,碧岳苍苍万世尊。
    立地横空擎日月,支天转斗俯乾坤。
    整首诗对仗工整,也颇为大气。前两句虽是写景,但“万世尊”一词已经凸显了泰山的地位。后两句把泰山比喻成擎天一柱,支撑着日月,俯察着乾坤。有的版本最后一句是“抚乾坤”,我认为不当,气势远不如“俯”。从欧阳先生亲笔作品看,是“頫”字,即“俯”的通假字。
    写泰山的不仅只有文人墨客,还有许许多多各色人等。那我们就来讲一段俗的不能再俗的《游泰山》:
    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
  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打油诗,当然知道其作者的并不多,那就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军阀张宗昌。张宗昌被称为“混世魔王”,大字不识几个,靠着枪杆子坐上了山东省主席的宝座,管辖孔孟之乡,缺少文化怕人笑话。于是礼贤下士,聘清末状元王寿彭为师,开始识文断字,没几年还出了诗集。于是这些自以为是精华,实际上是另类的作品广为流传。也许你会说这算什么诗,或者说笑掉大牙之类的话。其实,诗词本来就是供人娱乐的,写作水平有高低,但人人都有享受创作的自由,也都有从写作中体会快乐和成就感的权利。所以我个人认为,自娱自乐的东西,要给予理解和尊重,没必要过度的嘲讽。
    笑完之后,我想说知道外国人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吗?据说,这首诗被翻译成英文是这个样子的: 
    Seen from afar,
    the gloomy Mount Tai is narrow on the top and wider on the bottom.
    If we turn the Mount Tai upside down,
    the top will become wider and the bottom narrower.
    后来,又有不知原委的学者把它翻译成中文是这个样子的:
    遥远的泰山,
    展现出阴暗的身影;
    厚重的基础,
    支撑起浅薄的高层;
    假如某一天,
    有人将那乾坤颠倒;
    陈旧的传统,
    必将遭逢地裂山崩。
    哎呀,这样一来不得了了,谁还笑得出来,是佩服吧。这是一首充满着丰富想象、闪烁着哲学光芒的好诗啊。可见,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很必要,否则全中国真就有十亿诗人了。
    其实大白话写成诗,只要言之有物,感人肺腑,同样值得称道。同样是军阀出身,同样是小学没毕业,冯玉祥将军的诗却是另一番模样。冯将军隐居泰山多年,对泰山、对泰安颇有感情。修建了大众桥,还有十几所小学,有一年泰安闹灾荒,他筹集了7000斤粮食、2000件棉衣。这次我们游泰山,从山上下来已是天黑,在夜色中瞻仰了将军的墓园,打着手电朗诵了刻在墓碑上的《我》:“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专门把他的“丘八”诗整理成册。这些大白话里,展现的是一个爱国者爱憎分明、忧国忧民的情怀。最后,我们用心诵读一下他1925年作的关于泰山的一首诗——《上山烧香》:
    泰山古庙多,巨石伴松柏。为求财与福,香客常成伙。壮男许愿归,昨去方始回。老妇更虔诚,跋涉奔前程。臂上一小筐,元宝在里边。双足千斤重,步步自知疼。小女随缠足,忍泪登高坡。纯洁幼儿心,已被迷信侵。路旁多乞妇,伸手讨馍哭。慈悲爷娘叫,无人把钱掏。教育不猛进,国弱大众贫。实践重科学,始有真快乐。
***************************************************************

还没有评论

页数: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章丘小桥原创文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wenxue.zqb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0044号 鲁公网安备 37018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