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杜甫冬至诗三首
|
文 / 焦王
2016/1/5 9:27:17 发表| 已被阅读过 286 次| 评论0篇
|
 |
又近冬至,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冬至,以及杜甫关于冬至的三首诗。
从地理角度讲,冬至,就是太阳抵达南回归线的时刻,是太阳离我们最远的一瞬。从物理角度讲,太阳最远并不代表我们这最冷,因为北方地表热量的蒸发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地球温室效应也越来越严重。从数学的角度讲,冬至是是“数九”的开始,俗话说得好“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就这样数着数着春天便来了。从文学角度讲,冬至意味着“春姑娘的脚步近了”,犹如雪莱的名言“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从历史学角度讲,冬至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气,每年此日,皇家要祭天,百姓要祭祖,据说还有“履长”与“隆师”的习俗。“履长”,指晚辈礼拜尊长,尤其是儿媳要向公婆献履献袜。“隆师”,就是私塾的老师先领着学生祭拜孔圣人,然后弟子拜先生。现在冬至的习俗最明显的就是吃饺子了。
古代,记录冬至的诗词不少,杜甫老兄就写过若干首律诗。先说一首阳光点的《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这首诗为什么说阳光点呢,这是安史之乱平叛后不久的作品,作者还有所幻想,整体较为舒缓,意义较为积极。前两句就是说日子一天天过去,节气随之更换,但这两句结构平整,内容充实,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激情。接下来四句较为含蓄,通过虚与实的结合描写了冬至带来的新变换。哪些新变化呢?按照宫中的规矩,冬至过后白天渐长,刺绣的宫女也要多缝一线。据说古代吹奏的律管内有芦苇制成的灰,每到节气到来,律管内的灰就相应飞出。这两句观察的是生活中真切的变化。而将要发生什么呢,我们想象一下吧,腊月过后岸边的柳树就会变绿,山中的梅花也会冲破寒意,竞相开放。最后两句,虽然我们身在外地,这里冬至的景物与家乡好像没啥区别,没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看来作者心情不错,还让孩子把手中的酒杯斟满。读完这首诗感觉这就是生活,平和、知足、安逸,没有愤世嫉俗,没有满腹牢骚,古往今来,舒适的日子也不过于此吧。
数年后,局势斗转变迁,杜老兄的生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写的冬至诗句,从心态上看简直天壤之别。且看这首《至后》: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这首诗写于杜甫52岁时,当时他漂泊到成都给人当幕僚。剑南指成都,青袍白马代指幕僚的生活,感觉这种生活没啥意思。金谷、铜驼原是洛阳的景物,可能是说这里虽然也有像金谷、铜驼这样不错的风景,但毕竟不是故乡。也可能是说故乡洛阳已战火多年,想必金谷、铜驼等旧景不在。棣萼,代指兄弟,梅花到时候就会开放,而我们兄弟却难以相见。“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太烦了怎么办,只有写诗来发泄一下,而这种心情之下,本来是应该吟咏的诗句却也越写越凄凉了。
平心而论,我不大喜欢杜甫的诗,犹如不大喜欢鲁迅的文一样。鲁迅的文章对我就像冷笑话,别人都笑了,我还听不懂,晦涩生僻,让我感觉嚼不烂。杜甫的诗是压抑,简直就是“悲鸣”,让人读了太伤感。他的诗应该更好的向中东传播,如伊拉克、叙利亚,吃穿住都成问题,安全也没保障,读杜甫的诗会更有感觉。我们反对无病呻吟,但杜甫的诗却是乱中吟、病中吟,也警示我们稳定压倒一切,安定团结至关重要。
他56岁时,已经漂泊十余载,又逢冬至,便又写了一首越发凄凉的《冬至》: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泥杀人,估计是口语,和我们这的愁杀人差不多。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年年冬至这天都在外漂泊,总是穷困潦倒度日如年,真是愁死人啊。在江上往来的人群中,看模样估计就数我苍老了,只是每年冬至这天的风俗各地都差不多。言外之意,今年冬至我又不能在家祭祖或饮酒了。雪后拄着拐杖伫立在红褐色的山崖旁,回想着当年从皇宫紫宸殿散朝时,大家身上官服的佩玉发出清脆的声音。言外之意,那个时候的生活多有地位,多滋润啊。可是现在呢?身心疲倦而窘迫,处境连以前的一寸都没有,真是人生漫漫,前途迷茫,何时才能再回到长安,再回到中原呢?
这三首诗一首比一首凄惨,可见杜甫的生活日渐窘迫,两三年后便病逝了。为什么他过得如此悲切,回家不就得了吗?关键是回不去啊,杜甫是河南巩义人,地处中原腹地,战乱来临兵家必争,所以杜甫的大半生都是颠簸流离,居无定所,最后病死在一艘江船上。虽说杜甫的诗在他在世时没有远播四方,而千余年来人们传唱不衰。虽说杜甫一生再没回到故乡,但他的故居有幸得以保存,如今在巩义市,有个笔架山,依旧保存着杜甫诞生窑。这里早已成为一个景点,让人追忆这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 |
|
|
*************************************************************** |
还没有评论
|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