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 谷歌搜索 
首页 | 小说 | 随笔 | 散文 | 诗歌 | 推荐 | 文集 | 留言板
 您的位置>>小桥·流水·人家>>随笔>>课堂的遗漏
课堂的遗漏
文 / 焦王 2016/2/13 11:43:59 发表| 已被阅读过 288 次| 评论0
    孩子放寒假了,整理一个学期的课本,准备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我拿起她的语文课本翻了翻,上面记得密密麻麻,可见老师很辛苦,孩子很用心。语文课本经过多次改版,有近一半的课程是我们所未曾学过的。我随手打开杨绛的《老王》,边读边问知道杨绛吗?孩子说“就一个作家呗,其他不知道”。又看陈从周的《说屏》,我又问知道作者是干什么的吗?孩子说“老师又没说他是干啥的,估计也是作家啊”。陈从周散文写得好,可那是业余啊,远在建筑家、国画家之后吧。按这个逻辑《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也是作家了。哎,课本之外的真是一句都不多讲,可这属于课本之外吗。
    提到杨绛,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钱钟书的夫人,以致杨绛翻译的作品、写的散文,有人质疑是经过钱钟书润色过的。而在钱钟书去世后,人们才发现了真实的杨绛,近90高龄翻译了苏格拉底的哲学著作《裴多》,93岁出版散文集《我们仨》,96岁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整理出版《杨绛文集》八卷本。如今从领导到媒体,都称呼她杨绛先生。钱钟书、杨绛都是为人低调,淡泊宁静,而惜时如金,著作等身。
    《说屏》的作者陈从周先生,网上多是说著名的古建筑专家、园林艺术家,而我感觉他是古典园林的守护者。曾为抢救、保护、修复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不遗余力。苏州园林的挖掘、上海豫园的修复、嘉兴南北湖的保护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正因为他对园林的执着与热爱,才能把小小的屏风说的功能奇特,活灵活现。陈从周还是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弟子,画作清新典雅,很有功力。
其实,这仅是作者中的两位。而教学遗漏的不仅这些,语文课本的前面有几页彩图,都与课文有关,其中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周臣《桃花源记图轴》,我问孩子,老师是否结合课文讲解,答案是没有。课本最后的附录有十页的篇幅是王羲之书法欣赏,影印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和《丧乱帖》,我问孩子讲没讲,答案依旧是没有。
这些真的和语文教学无关吗?我不好说。但我感觉,教育的大门应该是敞开的,各种学科之间也是相关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美学的一部分。难道不是吗?字形结构、书法艺术,还有抑扬顿挫的诵读,哪里不包含美学呢?陶渊明用散文为人们描绘了桃花源,而千百年来,有多少周臣一样的画家画不尽桃花源。从湖南到广西,从重庆到河北,又有多少地方以桃花源为题材开发旅游景区呢?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我想,无论是从语文教育出发,还是从艺术欣赏出发,这些已经出现在课本上的知识应该拿出几分钟讲一讲。课堂上多引申一些,或许就能为学生的爱好多打开一扇窗,甚至能为一生的爱好打下基础。我甚至想语文老师应该懂点美学,比如把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之类引进语文教育,应该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又何尝是语文呢?其他课程也能渗透这些美学理念。读高一时,班主任是位数学老师。入校第一课,每人发了一页八开的白纸,让用好这张纸,写写自己的简历和爱好之类,我们都像做作业那样,在右上角顶着头写了一小段文字。老师翻了下所有同学的作业,然后说无一满意。于是把黑板比作八开纸,居中竖幅、行楷飘逸的写了首自我介绍一样的打油诗,然后从如何利用好这张八开纸谈起,给我们讲了一节课的“审美”。那是开启心智的一节课。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教育应该为青少年广泛涉猎、发现更多的兴趣爱好铺路架桥,而不是只做书本的玩偶,考试的机器。
***************************************************************

还没有评论

页数: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章丘小桥原创文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wenxue.zqb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0044号 鲁公网安备 37018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