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 谷歌搜索 
首页 | 小说 | 随笔 | 散文 | 诗歌 | 推荐 | 文集 | 留言板
 您的位置>>小桥·流水·人家>>随笔>>我的读书生活
我的读书生活
文 / 焦王 2016/4/22 14:21:22 发表| 已被阅读过 227 次| 评论0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每到此时,心里就会生出许多感慨,这个感慨随着年轮的增加也越发强烈,对读书的领悟也越发深刻。
    与其说我喜欢读书,不如说我喜欢读报,现在读书的兴趣或许就源于读报的经历。上学的时候,妈妈在学校收发报纸,一有空我就会翻那个盛有报刊的大木箱子,甚至大人忙的时候担心我的顽皮,也会扔给我一张报纸或一本杂志,让我去一边玩去。当时我很不理解的是,商店的物品都是单调和奇缺的,但学校订阅的报纸书刊却琳琅满目,每个办公室每天都是好几份。记得有次我问妈妈每天这些报纸,哪张最好呢?妈妈说不准,问了好几位老先生,回来告诉我说是《人民日报》。于是我几乎每天都会把《人民日报》翻个遍,而学校政治教研组的《人民日报》多半是“迟”一日才送达。即便读高中时学习越发紧张,其他报纸基本都不看了,但看《人民日报》却成了“传统”。当然《人民日报》文学色彩少,政治色彩浓,受益多少真的不好说,但在高考成绩公布后,政治老师专门到我家说,我的政治成绩是全县应届生的第一名。
    除了报纸,学校还订阅了很多杂志,还有各个班级和个人订阅的报刊,我常翻来翻去,感兴趣的就读一下,没有固定的杂志。当时小说类的杂志不少,都是很权威的,《收获》、《十月》、《小说月报》等等,遇到喜欢的小说也能认真的看,印象深刻的有《人到中年》、《北京人在纽约》,长篇报告文学《南街村》,等等。但我总体上对小说不大感兴趣,对那些挖空心思的铺垫和描述感到费解,这个感觉和我现在对那些貌似曲折实则乏味的连续剧的感觉相似。那时,开眼的是画报,《人民画报》《山东画报》,还有《大众电影》彩色的明星封面,比挂历都要精美。
    学校里有个图书馆,里边除了杂志也有不少的藏书。初中、高中的时候,每周都会有节课让我们去借书或阅读。其他同学对这个时间都很享受,而我心情却很复杂。因为图书管理员是妈妈的朋友,我借阅的图书要经过“严格审查”。 管理图书的李阿姨,看到学生借阅与年龄相远、与学习无关的书籍,或是归还时书籍哪怕破损了一页书角,都会批评一番,同学们背后都叫她“共产主义老太婆”。我借书的时候不用回头看,也知道“共产主义老太婆”老花镜后的三角眼一定在瞄着我。等选好书走过去登记的时候,她时常是,先一番书,然后说“这是你这个年龄看的吗”,或者是“看这个有益学习吗”,然后递过来不知啥时候准备的书,“还是看这本吧”。记得高中时有次趁她不在,借了本描写李白受宠唐高宗、杨贵妃的小说《醉卧长安》,那是一本既不适合我的年龄又与学习无直接关系的书籍,等归还时她老人家狠狠的给我上了一课。
    工作后,单位换了数次,多是干办公室或文字工作,依旧是每天一摞报纸。网络如此发达,对报纸感兴趣的人少之又少,这些报纸也便成了我的专用,我每天都要用一个多小时把报纸浏览一遍。有时工作忙没时间看,也会先留出来,再慢慢消化。早些年,报纸对我来说就是“教材”,读报、剪报,成了一大乐趣。我用单位退下来的账本,分时政、文化、书画等专题仔细的收藏,认真的阅读,也逐渐为日后的考试和工作夯实了基础。随着人到中年,读报的兴趣也在悄然变化,《光明日报》逐步代替《人民日报》,成了修身养性的首选。《光明日报》更具理论色彩和人文传承,不少知识性的文章沁人心脾。尤其,光明论坛整版的刊登名家讲座,权威性的学术讲解,读来确实过瘾。
    这几年我越来越重视读书了,为了和孩子“共同成长”。我的观点是,未必给孩子成长带来太大压力,而是要学会爱生活、爱知识,让生活有质量,有品位。从孩子小时候经常带她去书店、图书馆,到后来孩子自觉的去借阅书籍,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虽说自己也算伴随着报刊长大,但学而无序,读报多读书少,经典名著几乎都没读过,不能不算是个缺憾。大侄子读大学时,叮嘱我说“一定让妹妹上学时多读名家名著”,准备高考的小侄子也对我说“让妹妹初中多读课外书,高中就没时间,现在就很后悔初中读的少”。我也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读书的环境,让孩子挤出点时间读课外书。我发现孩子读书的效率远远超过我们,“熊孩子”把自己关在屋里静悄悄的,一定是在读书,只要有时间很快就会读完一本书,然后和我们滔滔不绝的评论上一番。我以前不喜欢读外国文学,且不说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不同,就连那些又臭又长的人名我都容易混淆。可是孩子接受却很快,对外国作品,尤其是推理小说乐而不疲。
    然而,初中的作业就不堪重负,经常做到11点后,孩子做作业,我们就陪着。与其看电视、玩手机打磨时间,不如读书了。于是,每晚散步回来,我便在客厅或靠在床上看书,一本本书便伴随着一日日走过。也在这期间,小说也走进我的视野。《城南旧事》、《额尔古纳河右岸》、《戚继光》等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作品一本又一本的放在案头。受孩子的影响,我也开始看外国名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杀死一只知更鸟》等作品,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而这些中外名著不仅是读完而已,而是深植在脑海,荡涤在心田。
    从上学时暂扣报箱里的书刊,到现在借阅图书馆的书籍,我一直信奉“书非借不能读”。以前也买书,买了却未必看,所以自己的书橱里很少新添书籍。记得多年前买了本厚厚的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在书店里爱不释手,回来后却束之高阁。幸好,大侄子喜欢看,借去了。等他读完归还时,我问他此书咋样,他说很喜欢,并谈了感受。我便把书送给了他,最初之所以没敢说“送”,也是想以“借”促读。
    如今,生活是快节奏,可无论如何加快也不能省却了读书,而且书是用来咀嚼的。现在读书的方式也太多了,在网络与纸质之中,我还是青睐纸质的报刊和书籍。不知为什么,网络上的东西,虽然用起来了方便,但我却记不住,只有纸上的文章才有较深的印象。即便如此,还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近日,从《人民日报》上读到一篇题为《不负阅读的“黄金时代”》的文章,文章提到“以色列人均每年阅读纸质书籍64本,而中国人只有不到5本”。对照这组数字,扪心自问,着实汗颜。文章还说“与其忧虑浮躁功利之风,不如积极调整自身的阅读习惯,更好地利用新技术与环境的优势,优化阅读的效率,避免其不利的影响”,的确,读书与浮躁彼此消长,我们还是选择静下心来读书为好。
    读书是快乐的,生活不能没有书香。爱生活,爱读书,让每天的生活都有书籍相伴。
***************************************************************

还没有评论

页数: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章丘小桥原创文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wenxue.zqb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0044号 鲁公网安备 37018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