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 谷歌搜索 
首页 | 小说 | 随笔 | 散文 | 诗歌 | 推荐 | 文集 | 留言板
 您的位置>>小桥·流水·人家>>散文>>兰考见闻
兰考见闻
文 / 焦王 2016/4/26 15:35:49 发表| 已被阅读过 404 次| 评论1
    对兰考这个地名太熟悉了,因为兰考出了个焦裕禄。对焦裕禄这个名字太熟悉了,因为我也姓焦,姓焦的名人没几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唯有焦裕禄。对焦裕禄的事迹也太熟悉了,不仅因为看了穆青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和相关的电影电视,而且因为我的妈妈像是义务宣传员,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讲述四十多年前她步行串联去兰考的情景,当时焦裕禄病逝才两年,群众自发在焦裕禄墓前流着眼泪讲述焦裕禄的事迹。
    前不久出差去河南,从高速进入河南地界不久便看到了兰考的路标。一行人的话题自然引到了焦裕禄。刚刚接受了群众路线教育,大家对焦裕禄的事迹耳熟能详,但我们谁都没去过兰考。大伙问我,是你的辈分大还是焦裕禄的辈分大。我实事求是地说,自己还长焦裕禄一辈呢。前些年我去博山县爬岳阳山,登山的起点就在焦裕禄的老家崮山乡北崮山村,那里也有一座规模不大的焦裕禄纪念馆,据说很多展品都是从兰考复制的,我与村里的人攀谈过,也确认了我的辈分高一辈呢。
    又一日,自河南返程,见时间尚早,我建议去兰考看看,大家一致同意。

                        (一)
    下了高速就是兰考的迎宾大道,与各地的迎宾大道相比,这儿没有眼前一亮或者大气磅礴的感觉,显得很寒酸。路况、植被还有两侧的卫生状况都是一般般,在山东充其量是档次不高的外环路。沿途两侧经过的大都是规模不大的企业,多是院墙圈着,少有成片的标准厂房和上档次的办公楼,想必这儿也没几个高大上的项目。
    临近县城,看到了矗立在马路中间的焦裕禄雕像,他依旧那样英姿勃发大踏步的往前走着。迎宾大道的尽头,迎面居然是个KTV,在一群小商店包围下格外醒目。大家都叹了口气,谈发展这里算不上富庶,这东西在这里很脏面子,也脏情绪。经过兰考火车站就进入了裕禄路。记得在穆青的报告文学中,焦裕禄曾带领常委班子到火车站开过现场会,那里聚集着逃难要饭的群众。而今的兰考火车站颇具现代化元素,依旧是这座县城富有代表性的地方。再往前,兰考的县委大院、县政府大院和一些部门的牌子映入眼帘。这里办公环境大都简陋,多数是两三层的建筑,独立的小院落,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拆墙透绿,依旧保持着艰苦朴素的模样。
    如此便是现在的兰考。可想而知,50年前焦裕禄工作时的兰考,会是多么的艰苦。

                     (二)
    焦裕禄烈士陵园位于兰考县城的中心位置,焦裕禄离开我们四十年了,依旧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和骄傲,依旧和我们在一起。
    这里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先看到是一座较为宽广的广场,四周种植着松柏。广场的中央是高耸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基座上的浮雕件讲述着焦裕禄访贫问苦、带领群众除“三害”的故事。
    广场北侧,拾阶而上,便是焦裕禄的安息之地。白色的墓碑有两米多高,上面刻着“焦裕禄同志之墓”,并镶嵌着焦裕禄生前的一张黑白照片。我在墓前庄重的三鞠躬,围着石椁慢慢环绕。墓后两三米远的屏风墙上刻着毛泽东主席手书“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这便是焦裕禄墓,朴实无华,洁白无瑕。以前常听妈妈说,以前的焦裕禄墓不是这个样子的,面积更小,墓碑只有一米多高,周围两米左右就是砖砌的简单围墙。显然这里已经进行修葺改造。墓前两侧树立着两座题词碑,分别刻有董必武和郭沫若赞扬焦裕禄的长诗,我仔细研读,虽有时代印记,但依旧催人奋进。董老在诗中称赞焦裕禄是“毛公好学生”,郭老的《水调歌头 赞焦裕禄》铿锵有力,充满激情,我不禁诵读起来:“红日照天下,涌现振奇人。尽管病魔缠绕,奋起棒千钧。甘愿粉身碎骨,敢下五洋捉鳖,倒海索奇珍。兰考焦裕禄,耿耿铁精神。盐碱净,内涝治,风沙驯。弦歌声起,杨柳东风万户春。借问津梁何处?万事认真实践,全意为人民。群众中来去,天地共翻身”。
    墓的西侧是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走近馆内,首先看到的是焦裕禄同志的半身塑像,微笑的面庞,吹起的头发,深邃的目光,展现着革命者的坚定与豪迈。走进展厅一件件图片、一件件实物展现在眼前,在焦裕禄手写的日记和图片前,我仔细阅读,在一篇日记里焦裕禄写道“作为一个革命战士,我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地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还要像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他写的干部“十不准”至今仍有教育意义。在陈设的焦裕禄的遗物中,我驻足良久。我们看到了焦裕禄穿过的衣服和鞋子,大都洗的发白、打着补丁,看不出是位党的干部,而是与老农无异。他坐的藤椅早已破旧,他送给女儿的一块手表成为最像样的一样物品,不能不让人感觉到一个平安而伟大的共产党人形象。在几幅照片前我仔细端详半世纪前的焦裕禄,他或是扶着手植的泡桐,或是蹲在田间查看墒情,或是手拿锄头带头耕种,还有那张双手叉腰,侧着脸微笑注视着远方。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形象,让人感觉亲切如初,焦裕禄就在这里,他依旧与钟爱的兰考在一起,他的英名回荡在中华大地。

                   (三)
    走出焦裕禄烈士陵园门口,正午的阳光下,路上行人较少,有位拾荒的老大爷蓬头垢面,裹着件黄大衣,弓着腰艰难的挪过来。在门口的垃圾箱前,老人停下来,伸手去掏垃圾箱内的矿泉水瓶。从老人的举止来看,不像是精神有问题。当时我们就议论,这种情况在我们那已经很少见了,在县城的主要大街上更是见不到,而在焦裕禄陵园前居然还有......
    吃午饭的时候已是下午一点多了,就在焦裕禄烈士陵园往南不远找了一家小店,当时店里已经没有其他客人。大家商量好了,兰考的这顿午饭一定简简单单,点了几个家常菜,红薯和窝头。这顿午饭很快就解决了,桌上为数不多的菜几乎一扫而光。当我们刚站起来准备走,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一位七十来岁的老大娘从门外冲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白色搪瓷缸,嘴里说了句“还有菜啦”,直奔我们的残局,坐下来旁若无然的就吃了起来。我们一行六人,都惊异的看着这一幕,但我们都不想直视那些残羹剩饭,因为剩的也就是盘子底了,好像还有半个馒头......
    路上,大家许久都不说话,这就是兰考吗?

                       (四)
    兰考归来已经两个月了,最初只想写参观焦裕禄烈士陵园的感慨,然而乞讨者和拾荒者的印象却挥之不去。按理说,感受到了真实的焦裕禄我会思如泉涌,一气呵成,即便以前,写学习焦裕禄的体会,我也从不怵过,然而这次兰考归来我却不知如何下笔。
    焦裕禄,一个光辉的名字,一种激励几代人的宝贵精神。想必全国各地来参观焦裕禄烈士陵园的人很多,然而这次兰考见闻让人心里堵得慌。我们在兰考逗留了仅仅两个多小时,所看到的不可能代表兰考的全貌,但我只想忠实的记录下来。我们希冀看到的不是兰考多富裕,而是兰考有活力,我们希冀看到的是焦裕禄精神在如今的兰考能够充分的体现,是兰考人蓬勃向上的朝气和战天斗地的锐气。焦裕禄是兰考的财富,而不应是各级干部的包袱。貌似中规中矩的工作难以改变一个地区的落后面貌,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也不仅是口头的承诺。要把焦裕禄身上体现的群众路线和“敢叫日月换新颜”的精神结合起来,才是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关键。 
***************************************************************
《兰考见闻》相关评论 共1

网友:云海蛟龙(ltzx.2008@163.com)来自: At:2016/4/26 20:08:22
主题: 兰考见闻
好干部不多了




页数: [1]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章丘小桥原创文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wenxue.zqb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0044号 鲁公网安备 37018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