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白鹿原到西皮二黄
|
文 / 焦王
2016/5/14 15:23:09 发表| 已被阅读过 418 次| 评论0篇
|
 |
前些时间看电视,分别看了十大“80”后、十大“70”后演唱会,一批老艺术家回到舞台中央,唱起那些经典的歌曲,引发全场共鸣。然而,在文学和戏曲方面却没有这样幸运,近期从新闻中看到名师大家接连去世,心中很是烦闷。想说说不好,想写写不出,对小说、戏曲连爱好也谈不少,只是从报刊上感觉经常看到这几个人,感觉他们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领军人物,而最近几日瞬间消失了,原本感觉还算整齐的队伍,也瞬间变得空阔……
先说文学。4月29日作家陈忠实病逝。提起陈忠实,必然要提到小说《白鹿原》,我甚至感觉哪怕作家一辈子就这样一部作品也是值了,即便影视作品再拍十遍也难以达到小说本身的内涵。记得那是中专毕业的前夕,全校最热的一本书就是《白鹿原》,而小说的第一句“白嘉轩一生娶过七房女人”——成为众多男生的口头禅。我也是在那个时候读了这本书。小说的厚重大气夹杂着黄土高原的风沙与往事一并向我们走来,描绘了一幅上世纪前半叶的生活画卷。历史的变迁、生活的沧桑,蘸在笔下,刻在心灵,记录的是民族的兴衰,成就的是文坛的旗帜。
作家陈忠实把生活融入泥土,坚持在农村中生活和写作。如今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多如牛毛,但真切的反映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太少了。记得去年有位朋友借给我一本书,说是在大学生中很畅销,是余华的《活着》,我翻了翻就还给对方了,享受不了,接地气不是接屎气。当然,对小说《白鹿原》的结局,我总觉得是个遗憾,真革命的没有斗过投机革命的,何必把社会暴露的如此真切呢?
再说京剧,4月25日最无可争议的京剧传人梅葆玖去世了。5月8日,程派传人李世济去世。梅、程两派的嫡系传人梅派的雍容华贵,程派的逼迫幽咽,被这些名家大师挥发的淋漓尽致,而那些绕梁三日的唱段,成了“此曲只应天上有”的绝响。记得十年前,有位同事手机响起,铃声是一段悠扬的西皮二黄,我问他可曾知道这是那一段,他说打听了好些人也不知道这是哪一出。我告诉他这是《锁麟囊》,是程派,也是李世济的代表作。
谈及梅葆玖、李世济对京剧的贡献,绕不过去的还是保守与创新。梅葆玖坚守的是把梅兰芳开创的梅派,原汁原味的继承和传授下去,而李世济对程砚秋开创的程派进行了创新,被誉为“新程派”,于是也有舆论对李世济的革新颇有微词。其实,保守也好,创新也罢,都是为了京剧的壮大繁荣,只要观众认可,未尝不是幸事。虽说,各个流派都有传人,而谁能扛起梅、程大旗,真的还不好说。程派中也几位知名演员,各有大量粉丝,本是好事,却为争谁更程派,口诛笔伐,沸沸扬扬,缺少大家的气魄和胸怀。
几年前有个很好的纪录片《京剧》,讲述了京剧的兴起和演化,感觉京剧之路何尝艰难曲折。不仅如此,时下,诸多文学艺术形式惨淡窘迫,后继乏人,“多歧路,今安在”,但愿这些如同空谷足音般的名字能够增添厚重的记忆,但愿这些如同空谷足音的艺术能够繁花似锦。
|
|
|
*************************************************************** |
还没有评论
|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