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 谷歌搜索 
首页 | 小说 | 随笔 | 散文 | 诗歌 | 推荐 | 文集 | 留言板
 您的位置>>小桥·流水·人家>>散文>>卢沟桥
卢沟桥
文 / 焦王 2016/9/29 10:12:42 发表| 已被阅读过 454 次| 评论0
    在一个雨后的黄昏,我来到了宛平城。高高的城门上镌刻着“宛平”二字,里外两栋城门,相隔也就十几米,想必这是为战事防御做的安排。走进城内稍显局促,感觉只有这条东西街。陪同的同学介绍说,这宛平城是明末崇祯年间建造的,当时判定李自成会从这里攻打京城,便匆匆建了此城,东西长620米,南北宽310米,也就是两个正方形拼在一块的模式。这座城的首要作用是屯兵,拱卫京畿。城池虽建,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却绕道城北打开了缺口,攻入京城。想必这宛平城也是大明王朝留给后人的最后呈现。
    如今的宛平城平和繁庶,东西的街道上林立着以古玩字画为主的店铺,当年的县衙、寺院留守着记忆。然而,这座不足半平方公里的县城,注定要成为历史的注脚,迎来一场记录史册的战争——1937年的7月7日,日本侵略者就是从这里开始了全面侵华的罪行,也拉开了全民抗战的大幕。
    如今,宛平古城的正中矗立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真实的记录了那场战争和中国人民为赢得战争所付出的巨大牺牲。走进纪念馆,迎面是巨大的“铜墙铁壁”雕像,展示了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纪念馆里,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把历史的面貌勾勒的越发清晰,也打动着每位参观者的心灵。在一幅当年的照片前我驻足良久,照片拍摄的是就是当年的宛平城门,城墙布满弹痕,门楼已被炮火摧残,城门也被销去一角,但镌刻的“宛平”二字见证了历史。以前看各种纪念馆大都走马观花,然而在这里,在每一件展品前,我们都认真观看,就是要把这段历史镌刻在心中。
古城的石板被雨水冲刷的格外干净,穿城而过。城门外,脚下的道路却成了坑洼不平的石头铺就,这是古代的官路,数百年的使用使它有所磨损,却依旧发挥着功能。不仅是这条官路,抬起头顺着官路往前看,前面是一座古桥,这座古桥就是宛平城的代名词,就是“七七事变”的发端地——卢沟桥。
    八百多年的卢沟桥,静静的伏在永定河上,也静静的守望着历史和现实,如今,只要不是机动车,当地的群众依旧从这座桥上来来往往,这桥依旧服务着后人。桥的两端,端庄大气的华表,刻有“卢沟晓月”和乾隆诗句的碑文,记述着历史的荣耀和昔日的辉煌,桥上两侧的护栏,清晰的裂痕和斑斑的锈迹,记载着历史的沧桑和灾难。站在桥上看风景,波光粼粼,杨柳依依,垂柳倒影,白鹭嬉戏。然而这景致却无法平静内心的波澜,无需追忆所学的历史,无需考量偏见的解读——这儿就是最好的历史。
    见证沧桑巨变的还有卢沟桥上的“狮子”。 小时候学过一遍课文《卢沟桥的狮子》,还有彩图,现在终于见到它们了。护栏石柱上一个个雕刻精美的狮子形态各异,或嗔或笑,或严肃端庄或顽皮可爱,惟妙惟肖。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有的狮子绣球,有的母子相戏,还有露出半个脸小狮子,据说大大小小有五百之多。这些石狮子,建于金国之后的历个朝代,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然而,它们共同见证了一座古城的衰落与觉醒,奋起与兴盛。历史是公正的,时代是前行的,如今,卢沟桥和那些“狮子”们焕发着活力,见证着历史的延续,见证着国家和民族的崛起。
***************************************************************

还没有评论

页数:
************************************************************************************
请登陆后发表评论,注册 登陆
***************************************************************
章丘小桥原创文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wenxue.zqb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0044号 鲁公网安备 37018102000247号